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防御反应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z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威胁(Steele,1997),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持有消极刻板印象,所属群体成员由于担心或害怕,反而验证该群体消极刻板印象预言(Steele&Aronson,1995),从而感受到的威胁感和压力感。作为一种自我验证性忧虑或恐惧(迈尔斯,2006),刻板印象威胁不仅会诱使污名个体担心他人,甚至担心自己会依据消极刻板印象来评估自己的行为。多重威胁框架(The Multi-Threat Framework)依据威胁的目标(自我/群体)和评估来源(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外群体其他人)两个交叉维度将刻板印象威胁细分为六类。以自我为刻板印象威胁评估来源时,污名个体会担心在自己看来,自己的行为表现会验证自己(自我概念威胁)或群体(群体概念威胁)的能力差,威胁积极自我观或积极群体观。根据自我肯定理论(Self-Affirmation Theory),人们都有维护自我完整性(self-integrity)和自我积极性的动机和意愿。受威胁个体可能会无意识地产生防御反应以恢复自我系统平衡。以自我为评估来源的刻板印象威胁类似于私密情境(Shapiro&Neuberg,2007),关注个体对个体自我和群体自我的看法,将注意力资源指向自己内在的思维和情感。依据客体自我意识理论(Objective Self-Awareness Theory),处于自我关注状态下的个体容易将自我表现与内在标准进行比较,倾向于觉察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对行为表现产生消极预期。消极的行为预期会使得受威胁个体更多地从任务中退出,表现出回避倾向。因此,以自我为评估来源的刻板印象威胁会引发污名个体的回避防御反应。领域回避是一种有关威胁领域的回避防御反应。受到刻板印象威胁以后,污名目标个体会回避威胁相关领域,并将资源投入到其他非威胁领域。而回避社会比较是一种转向社会情境的回避防御反应。当污名个体无法回避威胁相关领域或找到可替代的领域时,则会表现出社会回避(social avoidance),避免与他人交往或进行社会比较。不管是领域回避还是回避社会比较防御反应,都会暂时缓冲威胁效应,维护自我结构的完整性。但是,这些自我防御性策略的长期采用却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不仅会损害污名个体在这些威胁领域的短期表现、长期动机和愿望,还会使得污名个体囿于污名贬损现状,继续维持消极的认知偏差(包括错误的认知和较差的能力信念),封闭自我认知。因此,有必要围绕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防御反应的影响展开探讨和研究。研究一通过实验研究(预实验、实验1和实验2)探讨刻板印象威胁对领域回避防御反应的影响。预实验招募20名本科女大学生(非数学和非心理学专业,文理科人数保持均衡),采取个体测验的方式完成领域回避试题材料的筛选。实验1和实验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取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威胁作为威胁诱发情境,招募非数学和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女大学生(文理均衡),分别启动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考察刻板印象威胁对女性领域回避防御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管是自我概念威胁还是群体概念威胁,女性尝试威胁领域(数学)题目数量都显著小于,非威胁领域(语文)题目数量,表明领域回避防御反应的产生。研究二则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向社会情境回避防御反应的探究,即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社会比较防御反应的影响,包括实验3和实验4。实验3和实验4继续以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威胁作为威胁诱发情境,通过Wood等人(1994)的测试选择范式,分别考察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对女性回避社会比较防御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管是自我概念威胁还是群体概念威胁,女性都不愿意将自己与他人或女性与男性做数学能力方面的社会比较,表明回避社会比较防御反应的产生。本研究以多重威胁框架为理论基础,采取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了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防御反应的影响。上述的预实验和四项行为实验一致表明,刻板印象威胁会引发污名个体的回避防御反应。具体而言,实验1和实验2发现不管是自我概念威胁还是群体概念威胁,都会引发女性的领域回避防御反应,尝试解答威胁领域(数学)题目数量显著小于尝试解答,非威胁领域(语文)题目数量。实验3和实验4进一步发现,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还会引发回避社会比较防御反应,女性都不愿意将自己与他人或女性与男性做数学能力方面的社会比较。扩大了刻板印象威胁结果效应的研究范围和理论范畴,有助于未来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干预研究。
其他文献
利他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亲社会行为,会受群体身份的影响,存在内群体偏好。大量研究发现虚拟社区中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利他行为。然而,在虚拟社区中,由于群体身份的流动性,人们与虚拟社区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以往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不同的群体身份引起的不同行为上,并默认个人与群体联结紧密,而忽略了被试与群体之间联结紧密程度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虚拟社区感来衡量个体与虚拟社区之间联结的紧密程度
研究目的:长期滥用成瘾药物不仅会损害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等神经递质的失衡,还会引起高血压、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慢性疾病,使慢性成瘾者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和认知功能障碍,致使其不能自然地体验快乐,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增大复吸风险,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严重的负担和一系列的医疗和法律后果。因此,寻找
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解释或归因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基本反应或倾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将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有意伤害自己就是敌意归因,其会导致攻击、焦虑等行为与心理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敌意归因进行研究。大脑在个体意图推断与归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揭示敌意归因的脑基础对于揭示敌意归因的原理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此外,敌意归因的脑基础研究还可以为建立敌意归因的脑指标和开发敌意归因的脑干预方法打
研究目的:气手枪运动是奥运射击项目的重要分支,而射击成绩的好坏与击发瞄准期运动员的心智状态息息相关。然而,以往研究更倾向于关注高水平射击运动员击发准备期的心智状态,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力度相对较小。因此,本研究希冀通过同步监测青少年气手枪运动员在实弹射击场景中击发瞄准期的脑电和心电活动,考察运动员在击发瞄准期的脑、心激活水平特征,进一步验证击发前的脑-心相互作用关系,揭示脑-心协同激活水平与射击表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且广泛的心理疾病。美国精神病学会推出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规定:病人如果满足9条诊断标准中的5条(且至少包含抑郁情绪或者兴趣缺失症状中的一条),就可以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基于这样的诊断标准,抑郁症患者们可以有不同的临床症状组合,即可能会出现2个抑郁症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被诊断为一样的,但是却在不同的症状上展示出“优势”。因此基于患者的具体症状这一角度来分析抑郁症
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初中教师,面对的是正处于成长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承担着更重大的任务。因此了解初中教师的主动职业行为对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更多是在探究企业员工的主动职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较少关注教师群体的主动职业行为,缺乏成熟的测量工具,进而无法了解教师的主动职业行为特点,并对其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
亲密伴侣暴力是指现任或前任亲密伴侣实施的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躯体攻击、心理攻击和性胁迫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亲密伴侣暴力是妇女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对亲密伴侣暴力研究进行回顾后发现,亲密伴侣暴力受暴不仅存在于女性中,也存在于男性中。男性与女性可能都是施暴者,也可能都是受暴者。同时,亲密伴侣暴力并不只存在于异性关系中,也存在于同性关系中。西方社会研究表明,虽然同性亲密
社区感(sense of community)作为社区心理学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国内外学者已围绕这一概念开展了大量研究,它是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及对成员间的情感,能对个体的幸福感和社区参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研究者提出社区感具有环境特异性,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中其内涵会发生变化,学界已围绕虚拟社区感、学校社区感等概念开展相关研究。运动社区感(sense of sport communit
新时期以来,当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空前繁荣的创作思潮时,西部文学亦以其独特而奇瑰的文学艺术、多元的文化背景跻身创作主流。就创作主题来说,现代社会对遥远乡村的想象、中国乡村发展战略、文化传统的保留等因素,使乡土叙事成为了新时期西部文学的重要创作内容。雪漠作为西部文学新一代典型的乡土作家,长久的乡村生活经历和对西部贫瘠土地上农民生存现状的关心,使得他的写作笔锋集中在了西部农民的生存状态与心灵深处。引人注目
词汇识别的视觉认知加工过程一直是语言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难点,也是众多研究的争论所在。词汇识别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词汇进行语义提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词汇的字体、模糊度、频率、上下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引起众研究者的兴趣。关于词汇识别的视觉认知加工机制,产生较大影响的理论模型为多阶段激活模型和交互激活模型。多阶段激活模型认为词汇识别过程中各阶段间的激活传递存在阈限,某个阶段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