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丁·戈迪默后种族隔离时期小说的三重伦理解读——以《无人伴随我》《偶遇者》《新生》为中心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非白人女作家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2014)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族隔离制度下非常态的种族关系,被称为“南非社会探索者”。她一生始终关注着南非的现状,即使在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后现代社会中南非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本文聚焦戈迪默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无人伴随我》(1994)《偶遇者》(2001)和《新生》(2005),对其中存在的家庭、种族与生态问题展开伦理分析。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后殖民批评和生态伦理学理论,分别阐释三部作品中的家庭、种族和生态伦理的发展。在后期的三部作品中出现了家庭关系失序、种族关系矛盾和生态环境危机这三方面问题。论文旨在阐发这些非常态的伦理关系,最终从人物在三种失序的伦理关系中做出的伦理选择,探寻作品对这三重伦理的建构。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作者的后期作品与其个人经历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对戈迪默作品的研究动态,最后论述了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与研究的现实意义。正文第一章以戈迪默后期三部作品的家庭伦理为解构对象。从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人际伦理环境入手,分析了不受约束的自由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异化,具体表现为家庭中婚姻关系的混乱和亲子关系的畸形,最终从历时性层面看三部作品中人物在斯芬克斯因子间博弈的伦理选择结果,得出文本的家庭伦理建构;第二章以种族伦理为主,以后种族隔离时期复杂的种族伦理环境入手,结合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白人对自我“主体”身份的固守和黑人对“他者”身份的反抗,并从白人与黑人的相互认同的伦理选择过程,看文本对黑白交融的“新南非人”的种族伦理建构;第三章以生态伦理为主,同样从所处的生态伦理环境入手,分析三部作品中人与自然伦理身份由疏离到亲近关系的动态转变,并结合生态伦理学中的深层生态理论,解读文本中人物的伦理选择对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重建。结语部分通过对三部作品的细致解读,发现这三条伦理线编织的伦理网都指向一个目的,即批判以自我“主体”的利欲为实现目标的伦理价值观。只有放弃家庭中的“个人主体”、种族中的“白人主体”和生态中的“人类主体”,回归理性,懂得人性关怀,秉持仁爱与包容等美德才能维护正常的伦理秩序。
其他文献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为维护和实现本国文化利益及其他国家利益,借助一定的文化形式,在国家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外交建设,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阐释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外交,本文除绪论和结论之外,分为五部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文化外交的基本理论。首先对于文化外交的基本含义问
学位
学位
本研究的主题,是以一项难民制度的角度来评估美国的反恐怖主义斗争对难民的保护和难民署的负面影响。该研究假设,如果美国不与其他国际伙伴一同协调打击恐怖主义,而且对恐怖主义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认知的话,他们的行为将继续侵犯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的权利。研究人员采用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政权”的概念,政权有一个制度形式,帮助成员进行协调与合作,并控制成员的行为,无论是国家,组织或机构。政权的理论规定特定成员之间的交战规
学位
病夫(1954-),本名张祖台,河北吴桥人。1972-1979年在北京卫戍区四师炮团8年,1979年7月由京退伍至太原,先后在市民政局和双塔烈士陵园工作9年,1988年7月调山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于2004年申请退休。退休后自由写作。有报告文学集《精神的坐标》和诗集《病夫诗选》《颂诗或挽歌》出版。自印诗集有《无穷动》《大悲咒》《自度》《咳嗽与嚎叫》《酒幌》等。凭借其旺盛的创作激情与优秀的诗歌作品,
学位
石头(1967——),原名宋连斌,山西壶关人,现居太原。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1994年与宋耀珍一起主办出版《坚定》诗刊,2004年开设山西最早的网络诗歌平台——原生态诗歌论坛。迄今出版有诗集《瞧,这堆垃圾》(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肉》(天街小雨独立出品,2011)、《带着光头去深山》(天街小雨独立出品,2017)等。2016年1月荣获第二届《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  石头是具有代表性的
学位
长治、晋城两地地缘文化接近。自赵树理以来,两地文脉赓续,对“晋军”的崛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诗歌”领域也不例外,其中的女性诗人群体,更应值得关注。历届“赵树理文学奖”获奖的女性诗人迄今(2019)共计5位,来自长治的桑小燕、陈小素,晋城的郝密雅、悦芳,相继折桂,——另一席是临汾的裴彩芳,的确引人瞩目,也不仅仅属于巧合。然而,除了以上“赵树理文学奖”的得主,像张奕、周广学、和飞燕(长治)、杨秀清(晋
学位
当代文学自五十年代伊始,为配合毛泽东四十年代《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向,中国作家不但接受“思想改造”,而且纷纷“深入生活”,以期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上有所作为。适逢朝鲜战争爆发,巴金两次奔赴朝鲜,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积累创作素材。此后,巴金先后陆续创作了十四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录在《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三个集子中;此外像《杨林同志》由中篇小说
学位
吴组缃的创作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写作《山洪》之后便再没有小说问世。吴组缃早期主要将目光放在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身上;三十年代尝试用经济理论剖析农村破产的根源;抗战爆发后,吴组缃以小说呈现农民从愚昧盲目到觉醒的全过程,这些体现了吴组缃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他对故乡复杂的情愫。  本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以对人物的考察为核心,探讨吴组缃对女性的命运、经济破产之后乡绅农民的生活
学位
同源词研究作为词源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前辈先贤在系联同源词、探讨构词理据方面颇有建树,作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研究的基础,同源词研究成为不断适应学术发展的新课题。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认识词、剖析词的重要方面,就词义来看,抽象概括化的定义是主体人在认识过程中思维作用的结果,因而同源词的分析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有必要从主体认知出发,探寻先民认识词义形成词源义的理据所在。本篇论
儿童是巴金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愿望的聚焦点和想象的载体。本文以巴金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为研究中心,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分析、文本深读、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进一步对巴金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创作源流、形象类型、叙述方式、核心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章从巴金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创作源流入手,论述了青少年时代“长宜子孙”的触动、“五四”精神的烛照、“爱的教育”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巴金对弗洛伊德精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