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非白人女作家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2014)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族隔离制度下非常态的种族关系,被称为“南非社会探索者”。她一生始终关注着南非的现状,即使在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后现代社会中南非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本文聚焦戈迪默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无人伴随我》(1994)《偶遇者》(2001)和《新生》(2005),对其中存在的家庭、种族与生态问题展开伦理分析。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后殖民批评和生态伦理学理论,分别阐释三部作品中的家庭、种族和生态伦理的发展。在后期的三部作品中出现了家庭关系失序、种族关系矛盾和生态环境危机这三方面问题。论文旨在阐发这些非常态的伦理关系,最终从人物在三种失序的伦理关系中做出的伦理选择,探寻作品对这三重伦理的建构。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作者的后期作品与其个人经历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对戈迪默作品的研究动态,最后论述了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与研究的现实意义。正文第一章以戈迪默后期三部作品的家庭伦理为解构对象。从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人际伦理环境入手,分析了不受约束的自由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异化,具体表现为家庭中婚姻关系的混乱和亲子关系的畸形,最终从历时性层面看三部作品中人物在斯芬克斯因子间博弈的伦理选择结果,得出文本的家庭伦理建构;第二章以种族伦理为主,以后种族隔离时期复杂的种族伦理环境入手,结合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白人对自我“主体”身份的固守和黑人对“他者”身份的反抗,并从白人与黑人的相互认同的伦理选择过程,看文本对黑白交融的“新南非人”的种族伦理建构;第三章以生态伦理为主,同样从所处的生态伦理环境入手,分析三部作品中人与自然伦理身份由疏离到亲近关系的动态转变,并结合生态伦理学中的深层生态理论,解读文本中人物的伦理选择对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重建。结语部分通过对三部作品的细致解读,发现这三条伦理线编织的伦理网都指向一个目的,即批判以自我“主体”的利欲为实现目标的伦理价值观。只有放弃家庭中的“个人主体”、种族中的“白人主体”和生态中的“人类主体”,回归理性,懂得人性关怀,秉持仁爱与包容等美德才能维护正常的伦理秩序。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作者的后期作品与其个人经历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对戈迪默作品的研究动态,最后论述了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与研究的现实意义。正文第一章以戈迪默后期三部作品的家庭伦理为解构对象。从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人际伦理环境入手,分析了不受约束的自由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异化,具体表现为家庭中婚姻关系的混乱和亲子关系的畸形,最终从历时性层面看三部作品中人物在斯芬克斯因子间博弈的伦理选择结果,得出文本的家庭伦理建构;第二章以种族伦理为主,以后种族隔离时期复杂的种族伦理环境入手,结合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白人对自我“主体”身份的固守和黑人对“他者”身份的反抗,并从白人与黑人的相互认同的伦理选择过程,看文本对黑白交融的“新南非人”的种族伦理建构;第三章以生态伦理为主,同样从所处的生态伦理环境入手,分析三部作品中人与自然伦理身份由疏离到亲近关系的动态转变,并结合生态伦理学中的深层生态理论,解读文本中人物的伦理选择对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重建。结语部分通过对三部作品的细致解读,发现这三条伦理线编织的伦理网都指向一个目的,即批判以自我“主体”的利欲为实现目标的伦理价值观。只有放弃家庭中的“个人主体”、种族中的“白人主体”和生态中的“人类主体”,回归理性,懂得人性关怀,秉持仁爱与包容等美德才能维护正常的伦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