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典型垦区土壤物理性质与肥力关系及其对造林的响应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angwe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不合理开发导致东北黑土肥力下降,伴随严重土壤物理性质恶化,但针对物理性质重要性及造林恢复可能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物理性质(土壤孔隙度、比重、容重、比表面积、土壤含水量、土壤最大吸湿水)及其它理化和肥力指标(土壤电导率(EC)、pH值、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钾(TK)、速效钾(AK)、全磷(TP)、速效磷(AP)、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和EEG))的基础上,分别从其相关关系及受造林与否(农田和杨树防护林)和造林树种(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物理性质与其余指标相关关系方面:土壤比表面积、容重和孔隙度3个孔隙指标与其它指标显著相关个数及相关系数R2显示,土壤容重与土壤肥力及理化性质变化相关性最高。不同物理指标对于表征土壤肥力的功能存在差异性:土壤的比表面积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最强(R2=0.24, slope=0.085),表明土壤比表面积越大,土壤持水能力越强:土壤容重与土壤SOC含量相关程度最强(R2=0.21, slope=-24.92),而土壤的孔隙度与TN含量的相关程度最高(R2=0.08,slope=0.02)。3个指标与养分的不同形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多与全量养分(TN、TK.TP)相关性较高(R2=0.058),而与养分速效量(AN.AK和AP)相关性较弱(R2=0.026)。(2)受造林与否影响方面:30余年的杨树造林在lm土壤剖面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1.89%)、显著降低土壤容重(60mg/cm3)和含水量(0.93%),伴有增加土壤K和降低P的趋势,但土壤N, TG, EEG和SOC没有明显的变化。土壤孔隙相关指标的提升与球囊霉素和SOC在土壤物理结构调节效能方面的提升是相关连的,并且杨树林的线性斜率,R2值分别是农田的1.2-2.8倍和1.6-2.4倍。养分的变化在不同地点和土层之间是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的。同各地点农田相比杨树防护林消耗更多的水,并且土壤比表面积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从土壤改进的角度对农田造林实践的评估和管理提供支撑。(3)受造林树种影响方面:较针叶林而言,阔叶林在0-60cm土层内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21.4%,孔隙度95%,SOC 2.2g/kg, AN 9.5mg/kg, TN 0.1g/kg, AP 1.4mg/kg, TP 0.05g/kg,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2.7%。此外,通过针、阔叶林间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相关指标的关系的差异分析得知,叶片类型的差异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与SOC及土壤pH与土壤磷(TP、AP)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针叶林SOC影响更大,而土壤pH的变化对阔叶林磷的影响更大。并且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对土壤TN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土壤容重的变化(R2=0.68)。我们的研究将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土壤退化及其评估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地理国情普查是全面获取国内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重要手段。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拟定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及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
会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建设,对于遥感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无人机航空遥感以其具有任务执行灵活、飞行姿态稳定、抗恶劣环境、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正日益成为城市数字
  纳米材料因其在电子、工程、催化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其表面结构及组分构成。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过往研究基本只考虑其在
会议
WRKY基因家族是一类典型的能够编码转录调控因子的基因家族。目前已知WRKY基因的功能广泛地涉及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及植物保护、结构发育等过程。WRKY基因能被多种生物和非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政务审批是政府部门信息化和一站式办公的核心内容。电子政务审批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整合资源,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可变流程的过程。分布式工作流系统是构建一
地基GPS气象学是区域GPS网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围绕区域GPS网的准实时可降水量解算、区域GPS网气象应用的初步研究以及地基GPS技术反演中国大陆的水汽变化等方面进行了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数字形式表达的现实世界,是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抽象和综合性表达。空间数据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GIS中空间数据组织的概
卫星导航系统不仅仅为各自然学科提供了可靠的测量技术,而且也已经完全的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我国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目前仍是区域性的全天候
我国建筑物下压煤严重,直接影响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开采煤炭资源与保护建筑物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本文在研究开采沉陷理论以及预计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开采沉陷预计程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