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混凝土被认为是坚固耐久的。但实践证明,普通混凝土在大气和水中,在严酷环境中不一定耐久。实际上人类要求在更多的场合使用的主要不是混凝土的强度,而是希望它有更长的寿命,更坚固和耐久。尤其是现代人类对陆地的开发日趋饱和,21世纪开发重点将转向海洋、戈壁和沙漠,甚至是南极洲、太空和月球。而高强混凝土又有其自身缺陷,主要是:强度越高,脆性越大;掺入硅灰量大的高强混凝土,后期增长减小;由于高强混凝土自收缩大,因而变形性能也随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变得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终于总结出高性能混凝土的新概念。它必须具备除高强以外的优良性能,主要是优异的耐久性。我国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认为:高性能混凝土是以耐久性为基本要求,能够满足工业化预拌生产,机械化泵送施工的混凝土。近十年,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密实(Self-Compacting Concrete)是指混凝土拌和物主要依靠自重,勿需振捣即可自行填充模型且包裹配筋的混凝土。其拌和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要求填充性能优异,不离析、不泌水且硬化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属于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 Concrete)的一种。日本自1987年开始致力于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至今使用已有120万立方米以上。日本建筑学会在1997年1月出版了高流动性混凝土材料、配比、制造、施工指引及解说。日本土木学会及全国生产混凝土工作组联合会在1998年7月亦分别出版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指引及高流动性混凝土制造指引。可见自密实混凝土在日本早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其研究,1995年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应用自密实混凝土5万余立方米,主要应用于地下暗挖、配筋形状复杂等无法浇筑和振捣的部位。既解决了施工扰民问题又有效的缩短了浇筑工期。自从高性能混凝土概念问世以来,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就一直是世界各国混凝土材料与工程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大量的科研和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工艺原理与配制技术、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方面,并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大量的文章和专著相继发,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对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的量化评判尚无明确规定。许多学者指出,尽管坍落度试验仍是目前世界各国应用的试验室和现场测试方法,但该方法难以正确反映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其工作性是一种综合性能,至少应包括两个指标,即流动性和粘聚性,对于泵送混凝土还包括可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