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市居民对于人居环境品质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追求,设计领域在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将成人作为主体考虑对象、将以儿童为典型代表的弱势群体作为附属考虑而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山地既有街区独特的立地条件,“适儿型”场地的需求与邻里空间供应短缺的矛盾愈显突出。2020年1月13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及儿童友好社区实践研讨会发布《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表明现阶段街区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儿童主体地位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居民对于人居环境品质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追求,设计领域在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将成人作为主体考虑对象、将以儿童为典型代表的弱势群体作为附属考虑而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山地既有街区独特的立地条件,“适儿型”场地的需求与邻里空间供应短缺的矛盾愈显突出。2020年1月13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及儿童友好社区实践研讨会发布《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表明现阶段街区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儿童主体地位的关注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儿童友好型邻里空间的更新不仅是提升人居空间品质、缓解山地用地矛盾、保障儿童空间权利的有效途径,也是宜居街区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如何全面地了解儿童友好内涵、邻里空间更新体系与山地地域特征之间的联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构建“适儿型”山地街区邻里空间的更新策略与设计方法为研究目标,以4~14岁年龄段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儿童行为心理学、马斯洛需求理论、知觉引导力理论的支持下,通过综述国内外儿童友好型街区的文献研究和建设实践情况,整理出调查山地既有街区邻里空间儿童友好度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访谈及儿童行为观察等方法,分析总结出山地街区邻里空间应从自然景观环境、空间结构、场所功能、街巷体系、设施布局五个要素提升儿童友好度,满足“适儿型”更新诉求。更新方案的探讨基于对山地街区更新的研究沿革、相关影响因素及国内外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山地既有街区邻里空间更新的更新原则、更新时序和管理制度建设,并针对山地街区邻里空间的儿童友好型更新原则与具体设计进行阐述,分类、归纳提出针对单位制街区、规模化街区、和谐式街区的更新指导原则,以及“安全度提升—舒适度保障—可达度建设—趣味度营造—参与度增强”五个方面的更新具体建议。最后提出了认为儿童友好的更新保障体系应以政府牵头制定刚性政策,由专门的街区邻里空间委员会为责任主体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体系,并采取以儿童参与为核心的多方参与、自下而上推动更新的方式。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步带动了城市发展,大量农民工来到城市务工,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80后”新生代农民工现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十九大之后,我国主要矛盾的转换使幸福感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促进社会公平、提升人民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对农民工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现有研究对于农民工的分
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公路建设的基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要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验收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验收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验收经费投入不足、验收管理培训较少、验收管理内容不规范等。如何做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验收管理,是本论文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大量的农村公路验收管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采用相关专家问卷调
一直以来,人们都更关注硬科幻小说,而对软科幻的翻译研究却比较少。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为中国新生代科幻代表作家刘慈欣发表的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作为通俗文本,科幻小说中天马行空情景描写,以及涉及科学理论知识的部分凸显了其文学性和科学性。对该文本进行分析,对探索科幻小说的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带上她的眼睛》主要通过人物间的对话以及描写来推进。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现对话时的神情
学业成绩是学生学业成效的直接反映,而课外补习则被视作拉开成绩差距的重要途径,从补习的规模与强度便能见得其深刻影响。但是,家长、学生和教师对课外补习的价值褒贬不一:家长将课外补习视作家庭教育的替代品,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生将课外补习视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教师则认为课外补习对学生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弊大于利。研究课外补习的现状,对于形成多方教育合力,优化学生补习效果有着较大的实践价值。本研究以A小
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乡村地区的振兴具有极大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地区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实现其有效联结以激发乡村活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是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新时期乡村的现实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本文以河南省乡村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兴旺层面对经济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三大层面对社会子系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悄然改变了社会的通讯方式、政府的运行流程、商业的交易模式和人们的交往习惯。在21世纪,人们的生活、社交、学习、工作等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网络,随着这种依赖性的增强,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面对一种新型的安全威胁,那就是网络安全问题。在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能更好的解决现今的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了网络安全领域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分析
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企业中以知识为载体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开始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目前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强制性要求企业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较为有限,大部分的智力资本要素信息属于企业自愿性披露的范畴。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进而促进还是抑制企业的智力资本自愿信息披露是公
乡村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承载了无数或可见或不可见的丰富而宝贵的传统资源,自文明发源起的千岁年载,乡村就包容着游子的思念寄托,眼望着国家的兴盛中坚。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和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冲击下[1],乡村层面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资产价值被普遍性无视继而消减,乡村不可避免的爆发出种种生态环境、文化风貌、社会矛盾问题,可以说,乡村环境在不断衰落,乡村
刚出台的《民法典》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对预约合同的规定均缺乏明确性,尤其是未明确指出预约合同违约救济应承担何种责任。鉴于此,法院也因缺乏裁判依据而造成裁判不一的司法困境,在针对继续履行能否适用以及如何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问题上,现行立法和司法难以给出一致答案。为求给司法实践提供一点路径参考,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案例着手分析实践中存在的主要争议焦点,再结合学说理论论证了继续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1]。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都较为滞后,这严重的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对当下的河南农村来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人居环境理论为依托,建立了以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四大系统,利用熵值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