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以高表达CD30为特征的以大细胞为主的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淋巴瘤亚型。由于ALCL发病率较低,目前有关AL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以及PET/CT在评估该病中的作用尚无系统性研究。研究该病的(18)F-FDGPET/CT图像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病的生物学特性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ALCL可分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ALCL和ALK阴性ALCL,ALK表达阳性的ALCL患者预后往往较ALK阴性的ALCL好。ALK的表达对病变的葡萄糖摄取及病变的侵犯会产生什么的影响,文献研究也相对较少,对此深入研究也许有助于了解ALK阳性和阴性患者预后存在不同的原因。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虽然都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但总体上,T细胞淋巴瘤对化疗反应比较差,预后也常较B细胞淋巴瘤差。但与其他T细胞淋巴瘤不同,ALCL对化疗反应良好并具有良好的预后,与最常见的B细胞亚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相近。ALCL和DLBCL的生物学行为可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分析它们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以及两者对化疗反应的异同点也许有助于寻找他们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的原因。研究目的1.研究ALCL (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探讨其生物学特点;2.研究ALK基因的表达对其(18)F-FDG PET/CT影像学、肿瘤侵犯及治疗反应的影响。3.研究ALCL与DLB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的异同点,希望找到两者在病灶代谢和肿瘤侵犯方面的相似点以解释ALCL治疗效果优于其他T细胞淋巴瘤的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20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58例ALCL(ALK阳性37例,ALK阴性21例)的PET/CT显像结果,记录并分析ALCL的(18)F-FDG PET/CT显像阳性检出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淋巴结、结外脏器侵犯的分布以及两者对化疗反应的情况。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60例DLBCL作为对照组,比较ALCL和DLBCL患者基线PET/CT的影像学差异以及两者对化疗的反应。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1)ALCL的(18)F-FDG摄取及全身病灶分布特点:ALCL病灶明显高摄取(18)F-FDG,病灶SUVmax为 19.29±12.43,(18)F-FDG PET/CT对ALCL的阳性检出率为98.3%。淋巴结侵犯发生于74.1%患者,结外脏器侵犯也同样发生于74.1%患者。75.9%ALCL患者初次就诊时即为Ⅲ-Ⅳ期的患者,而仅24.1%为Ⅰ-Ⅱ期的患者。(2)ALK阳性和ALK阴性ALCL相比较。ALK阳性发病年龄较ALK阴性ALCL年轻,除此之外,两者在性别、B组症状以及分期上未见明显差异。ALK的表达影响病灶的(18)F-FDG摄取及肿瘤侵犯方式,ALK阳性ALCL的(18)F-FDG 摄取明显高于 ALK 阴性 ALCL(SUVmax:25.4+15.2 vs.16.0+7.8,t=2.655,P=0.01)。在病变分布上,ALK阳性ALCL较ALK阴性ALCL更容易累及淋巴结(86.5%vs.52.4%,χ2=8.127,P=0.004),而 ALK 阴性 ALCL 则更倾向于累及结外脏器(90.5%vs.64.9%,χ2=4.583,P=0.032)。ALK 阳性 ALCL 较 ALK阴性ALCL侵犯淋巴结区域数目多(为6.8±4.4 vs.3.7±2.4,t=2.202,P=0.033),但两者在结外脏器侵犯分布(P>0.05)及数目(2.1±1.3 vs.2.0±1.4,t=0.112,P=0.911)上均未见明显差异。在对化疗的反应上,ALK阳性和ALK阴性A1CL在中期和治疗后(18)F-FDG PET/CT扫描的完全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17/21 vs.10/11,Fisher确切概率法,P=0.637)。(3)ALCL与DLBCL相比较。ALCL与DLBCL均表现为(18)F-FDG明显高摄取,两者SUVmax无显著性差别(19.29±12.43 vs.20.90±10.73,t=0.751,P=0.454)。ALCL和BLBCL在肿瘤分期、淋巴结侵犯和结外侵犯发生率方面也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在结外侵犯部位存在明显不同,ALCL的骨骼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BLBCL(26/58 vs.9/60,χ2=12.576,P=0.001),皮肤软组织侵犯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LBCL(13/58 vs.4/60,χ2=5.931,P=0.015),而BLBCL的胃肠道侵犯发生率则明显高于ALCL(16/60 vs.5/58,χ2=6.565,P=0.01)。同时DLBCL累及头颈部的发生率也明显较ALCL患者多见(30/60 vs.17/58,χ2=5.268,P=0.022)。对治疗反应,ALCL和DLBCL患者在中期和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扫描显示两者的化疗完全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27/32 vs.27/35,χ2=0.559,p=0.455)。结论1.ALCL是(18)F-FDG高摄取淋巴瘤,肿瘤常同时累及淋巴结及结外器官,就诊时分期往往比较晚;2.ALK表达对肿瘤的(18)F-FDG摄取和病变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ALK表达对ALCL的侵袭性和侵犯方式有较大的影响。ALK阴性ALCL预后差可能与较多脏器侵犯有关,但真正的原因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阐明。3.ALCL与DLBCL除在结外脏器累及部位存在不同外,在葡萄糖摄取、分期和结内外侵犯发生率存在较多相同点,提示两种淋巴瘤亚型在肿瘤侵袭性和侵犯方式存在有共性,可能与两者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