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用于评价罕见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7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以高表达CD30为特征的以大细胞为主的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淋巴瘤亚型。由于ALCL发病率较低,目前有关AL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以及PET/CT在评估该病中的作用尚无系统性研究。研究该病的(18)F-FDGPET/CT图像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病的生物学特性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ALCL可分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ALCL和ALK阴性ALCL,ALK表达阳性的ALCL患者预后往往较ALK阴性的ALCL好。ALK的表达对病变的葡萄糖摄取及病变的侵犯会产生什么的影响,文献研究也相对较少,对此深入研究也许有助于了解ALK阳性和阴性患者预后存在不同的原因。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虽然都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但总体上,T细胞淋巴瘤对化疗反应比较差,预后也常较B细胞淋巴瘤差。但与其他T细胞淋巴瘤不同,ALCL对化疗反应良好并具有良好的预后,与最常见的B细胞亚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相近。ALCL和DLBCL的生物学行为可能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分析它们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以及两者对化疗反应的异同点也许有助于寻找他们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的原因。研究目的1.研究ALCL (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探讨其生物学特点;2.研究ALK基因的表达对其(18)F-FDG PET/CT影像学、肿瘤侵犯及治疗反应的影响。3.研究ALCL与DLB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的异同点,希望找到两者在病灶代谢和肿瘤侵犯方面的相似点以解释ALCL治疗效果优于其他T细胞淋巴瘤的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20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58例ALCL(ALK阳性37例,ALK阴性21例)的PET/CT显像结果,记录并分析ALCL的(18)F-FDG PET/CT显像阳性检出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淋巴结、结外脏器侵犯的分布以及两者对化疗反应的情况。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60例DLBCL作为对照组,比较ALCL和DLBCL患者基线PET/CT的影像学差异以及两者对化疗的反应。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1)ALCL的(18)F-FDG摄取及全身病灶分布特点:ALCL病灶明显高摄取(18)F-FDG,病灶SUVmax为 19.29±12.43,(18)F-FDG PET/CT对ALCL的阳性检出率为98.3%。淋巴结侵犯发生于74.1%患者,结外脏器侵犯也同样发生于74.1%患者。75.9%ALCL患者初次就诊时即为Ⅲ-Ⅳ期的患者,而仅24.1%为Ⅰ-Ⅱ期的患者。(2)ALK阳性和ALK阴性ALCL相比较。ALK阳性发病年龄较ALK阴性ALCL年轻,除此之外,两者在性别、B组症状以及分期上未见明显差异。ALK的表达影响病灶的(18)F-FDG摄取及肿瘤侵犯方式,ALK阳性ALCL的(18)F-FDG 摄取明显高于 ALK 阴性 ALCL(SUVmax:25.4+15.2 vs.16.0+7.8,t=2.655,P=0.01)。在病变分布上,ALK阳性ALCL较ALK阴性ALCL更容易累及淋巴结(86.5%vs.52.4%,χ2=8.127,P=0.004),而 ALK 阴性 ALCL 则更倾向于累及结外脏器(90.5%vs.64.9%,χ2=4.583,P=0.032)。ALK 阳性 ALCL 较 ALK阴性ALCL侵犯淋巴结区域数目多(为6.8±4.4 vs.3.7±2.4,t=2.202,P=0.033),但两者在结外脏器侵犯分布(P>0.05)及数目(2.1±1.3 vs.2.0±1.4,t=0.112,P=0.911)上均未见明显差异。在对化疗的反应上,ALK阳性和ALK阴性A1CL在中期和治疗后(18)F-FDG PET/CT扫描的完全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17/21 vs.10/11,Fisher确切概率法,P=0.637)。(3)ALCL与DLBCL相比较。ALCL与DLBCL均表现为(18)F-FDG明显高摄取,两者SUVmax无显著性差别(19.29±12.43 vs.20.90±10.73,t=0.751,P=0.454)。ALCL和BLBCL在肿瘤分期、淋巴结侵犯和结外侵犯发生率方面也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在结外侵犯部位存在明显不同,ALCL的骨骼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BLBCL(26/58 vs.9/60,χ2=12.576,P=0.001),皮肤软组织侵犯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LBCL(13/58 vs.4/60,χ2=5.931,P=0.015),而BLBCL的胃肠道侵犯发生率则明显高于ALCL(16/60 vs.5/58,χ2=6.565,P=0.01)。同时DLBCL累及头颈部的发生率也明显较ALCL患者多见(30/60 vs.17/58,χ2=5.268,P=0.022)。对治疗反应,ALCL和DLBCL患者在中期和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扫描显示两者的化疗完全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27/32 vs.27/35,χ2=0.559,p=0.455)。结论1.ALCL是(18)F-FDG高摄取淋巴瘤,肿瘤常同时累及淋巴结及结外器官,就诊时分期往往比较晚;2.ALK表达对肿瘤的(18)F-FDG摄取和病变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ALK表达对ALCL的侵袭性和侵犯方式有较大的影响。ALK阴性ALCL预后差可能与较多脏器侵犯有关,但真正的原因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阐明。3.ALCL与DLBCL除在结外脏器累及部位存在不同外,在葡萄糖摄取、分期和结内外侵犯发生率存在较多相同点,提示两种淋巴瘤亚型在肿瘤侵袭性和侵犯方式存在有共性,可能与两者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有关。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多发生退行性改变,麻醉诱导导致的血压下降更为显著,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剧烈,因此,推荐采用个体化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判断容量反应性是GDFT的前提,目前常用微量液体冲击试验(mini-fluid challenge test,mini-FC)、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背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慢性疾病,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炎性脱髓鞘、轴索损伤、胶质增生和神经变性。M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可能与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有关。环己酮二腙(cuprizone,CPZ)作为一种铜离子螯合剂,通过特异性地损害少突胶质细胞,在C57BL/6小鼠大脑中诱导持续
目的:比较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stance,WC)、腰围身高比值(waist-to-height ratio,WHtR)、相对脂肪指数(relative fat mass,RFM)、体格指数(ponderal index,PI)、锥削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
背景和目的:脊索瘤是发生于中轴骨的一种罕见的骨肿瘤。TMED3(Transmembrane Emp24 Protein Transport Domain Containing 3,TMED3)被认为是一种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新基因,但其在脊索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TMED3在脊索瘤生长中的作用,探讨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首先使用人脊索瘤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以器官衰竭和高短期死亡率为特征的慢性肝病急性恶化引起的一种严重综合征。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是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ACLF合并IPA的患者发病率虽然低,但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率高,短
研究背景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肺癌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脑转移是肺癌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肺癌脑转移患者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生存期仅为2-3个月。而目前关于肺癌脑转移的综合治疗方式正在热议之中,尤其是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最佳联合方式的探索。研究目的目前鲜少有研究关注于肺癌患者不同转移部位或不同放疗
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创伤性疾病,常导致损伤截面以下神经根或有髓神经束的运动及感觉功能丧失。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已被证实,普遍认为与其对炎症反应的调节能力有关;然而,确切的潜在分子机制却还认识不深。Jagged1/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被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胶质细胞活化有关。在此,我们探讨了 ADSC移植对SC
研究背景与目的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常引发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及其他免疫功能缺陷入群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即便接受抗真菌治疗,患者死亡率仍在50%以上。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相关分子机制,如致病机制、耐药机制及宿主内进化机制等了解甚微。我们于临床中发现一例慢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患者,病史长达14年,并相继从该
背景与目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及其他手段进行根治性治疗,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应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早期治疗。目前,肾脏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不仅可以观察到肾脏组织的超
研究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视网膜神经细胞即出现了变性改变。在神经变性的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一些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小胶质细胞在特定环境下被激活、迁移以及极化状态改变会降低光感受器细胞的活性甚至焦亡。本课题组前期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亦发现小胶质细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