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的平衡性造成严重危害,甚至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三大产业,其中农业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已成为加速气候变暖的重要来源。中国是农业大国,为确保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导致农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在碳减排需求日趋强烈的今天,发展低碳农业已刻不容缓。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山东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问题至为重要。因此,测算农业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现状、影响因素等对控制农业碳排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山东省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农业碳源、确定碳排放系数,从土地利用、稻田、畜牧业、秸秆焚烧四个方面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利用IPCC提供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测算1998-2016年山东全省及2016年17地市的农业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探究其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农业结构因素、农业劳动力规模因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山东省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由1998年的1831.83×104t增加到2016年的2011.42×104t,年均递增0.52%。其变化趋势可细分为“波动上升—下降—缓慢回升—缓慢下降”四个阶段;从农业碳排放强度来看,1998-2016年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1.016 t/104元降到了到2016年的0.280 t/104元,年均递减6.91%;1998-2016年山东省农业结构中各碳排放占比大小始终是:农地利用>秸秆焚烧>牲畜>稻田。(2)从空间上看,2016年山东省各地市农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菏泽市最高(233.45×104t),莱芜市最低(13.75×104t),菏泽市的碳排量是莱芜市的16.98倍,空间上各地市农业碳排放总量西部、南部、中部地区较高,中西部、东部地区较低;碳排放强度菏泽市最高,为0.493t/104yuan,是莱芜市(0.144 t/104yuan)的3.43倍,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南部最高,西北部、中南部地区较高,中部、东部地区较低,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3)从山东省17地市农业碳排放类型来看,差异明显。菏泽市、聊城市、德州市、临沂市属于“高-高”型,即农业碳排放总量高、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日照市、东营市、滨州市属于“低-高”型,碳排放总量低、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济宁市、潍坊市属于“高-低”型,碳排放总量高、碳排放强度低的地区;莱芜市、淄博市、泰安市、济南市、枣庄市、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属于“低-低”型,碳排放总量低、碳排放强度低的地区。(4)运用LMDI模型分析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农业结构因素、农业劳动力规模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别累计实现了2654.04×104t、157.35×104t、509.66×104t的碳减排量,其中,生产效率因素的碳减排贡献率占79.92%,是抑制农业排放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累计实现3500.65×104t的碳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