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管理会计中,成本习性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我们通常假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线性函数关系,在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少额相等时,其对应的成本增加额与减少额亦相等。即,企业成本仅受当期业务量水平的驱动,而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对未来业务量的预期以及管理层的选择无关。成本习性模型的过于简化导致其偏离了企业的实际成本状况,已有研究表明,期间费用与业务量之间并不总是保持线性函数关系,业务量增加导致的费用增加额要高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费用的减少额,即费用粘性。费用粘性动摇了成本习性假设在管理会计中的基础理论地位,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成本习性假设在新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许多管理会计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弹性预算)的有效性,变革传统的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理念,重塑基本面分析思维,理性评估企业绩效。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试图解决的问题,指出本文对国内费用粘性研究的可能贡献;第2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费用粘性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简评,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文研究;第3章从代理问题角度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问题,首先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整体上是否存在粘性行为,然后比较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粘性行为方面的差异,继而选取公司持有的自由现金流来度量代理问题,研究公司自由现金流与费用粘性行为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的形成根源;第4章运用基本面分析方法对费用粘性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明确在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中是否应存在适度的粘性行为,并检验管理费用率的变化通过何种途径来对下期盈余变化产生影响;第5章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的政策启示,指明本文的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粘性行为,但作为两种性质截然相异的期间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粘性行为方面的差异很大:销售费用的粘性特征不明显,而管理费用则表现出显著的粘性行为。(2)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水平与公司持有的自由现金流显著正相关,公司持有的自由现金流越充足,其表现出的费用粘性行为越显著,这表明代理问题确实是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的根源之一。(3)在考虑费用固定性和费用粘性的情形下,当本期营业收入增加时,管理费用率的增加对上市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而当本期营业收入下降时,管理费用率的增加对上市公司下期盈余变化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出现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本期管理费用的增加减少了下期的管理费用,从而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下期盈利能力。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1)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本文在国内首次用经验研究方法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中确实包含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因素;(2)本文检验了费用粘性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营业收入下降时,管理费用率的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正相关,这就突破了现有的费用控制理念和基本面分析思维,力证了管理费用率的短暂、非持续上升并不是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下降的具备说服力的信号。当然,本文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如:本文所采用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较小,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虽有如上缺陷,但我们相信本文对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问题仍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