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楊樹達,字遇夫,號積微翁,湖南長沙人。我國近代著名語言學家,他學貫中西,在語法、修辭、訓詁、音韻、文字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本文就他的文字學研究進行多方位的介紹。全文共七部分,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的主要內容包括他的生平著述、本課題研究現狀、研究趨勢、本選題的意義、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創新之處以及該論文各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詳略等:第二章全面介紹他在“六書”中的指事研究領域裡所取得的成就,通過對指事研究歷史的梳理,一是厘清整個指事研究的學術源流,二是窺探楊樹達對傳統指事研究的繼承,通過對他著述的研究,確定他在此領域的創新,他提出了著名的“符號理論”,這也成為了指事理論的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對現代指事研究的影響深遠;第三章分三個方面:初文、本字和加旁方式。他是最早將“初文”一詞用於古文字考釋的學者之一,在他的一力倡導下,當今學術界已普遍採用這一說法。他對初文的研究,最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古形古義與今形今義有異的初文上。本字研究重點放在金文考釋上,且带有匯總的性質。加旁方式的“三步說’’可以說是揭示形聲字發展規律的一把金鑰匙:第四章是形聲字研究,分形符研究和聲符研究。在形符研究中,我們著重介紹他的義近形符通用研究和形符“泛”、“切”研究,前一研究在他的金文考釋中字例很多,對後世的啟發很大。後一研究中,他認為形聲字中的形符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在甲骨文時期相對“剴切”,而小篆時期則相對“空泛”。聲符研究著重介紹他的“通借”研究,本文作者就部分學者對“通借”問題提出的異議作了一定程度的澄清;第五章是古文字考釋,一是介紹他的金文考釋“十四條”的内容和幾十年來學術界對此的肯定和批評,二是介紹他余文考釋上的成就,附帶也點明他在甲骨文考釋上的成就:第六章為總論,一是介紹他學術研究領域的轉移、學術重心的轉向、學術路線的轉變,是介紹他在文字學研究上的學術價值,三是指出他學術的時代性和學術局限性;第七部分為附錄,就他文字學著作裡的一些訛誤,結合各書的不同版本,各書引用和涉及的銘文拓片、摹本和傳世文獻等進行校勘。總的說來,該文涵蓋了他古文字研究的所有領域——小篆、金文、甲骨文,但山於時間、精力和學力的限制,有些内容還沒有納入到考察範圍,有些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精准,希望在以後的研究中日趋完善,更希望有更多的、学问更精深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