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灰霉病是果蔬中一种广泛流行的真菌性病害,对其防治极为困难。引起灰霉病害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可利用分生孢子进行扩散,并通过产生菌核度过逆境。在灰霉菌的分生孢子和菌核中会积累大量的DHN黑色素。黑色素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大多数病原真菌会在生活史的特定阶段积累黑色素。目前对真菌黑色素的功能研究较多,然而关于病原真菌黑色素中间产物的代谢机理及其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灰霉菌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灰霉菌黑色素合成代谢调节其致病性的分子机制”(31571902); “十三五”国家高科技研发项目“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2016YFD04001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霉病是果蔬中一种广泛流行的真菌性病害,对其防治极为困难。引起灰霉病害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可利用分生孢子进行扩散,并通过产生菌核度过逆境。在灰霉菌的分生孢子和菌核中会积累大量的DHN黑色素。黑色素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大多数病原真菌会在生活史的特定阶段积累黑色素。目前对真菌黑色素的功能研究较多,然而关于病原真菌黑色素中间产物的代谢机理及其生物学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灰霉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遗传学和细胞学方法,对灰霉菌黑色素合成中间产物小柱孢酮(scytalone)的功能及转运机制进行了解析,深入揭示真菌DHN黑色素中间产物的代谢机理与合成酶的亚细胞定位,并详细解析黑色素合成的生物学功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重组敲除策略获得黑色素合成基因bcscd1缺失突变体。在突变体中,黑色素缺失,分生孢子产量降低;菌核萌发严重受损。为了进一步探究Δbcscd1菌核萌发受损的原因,对上游特异参与菌核黑色素合成的bcpks12基因缺失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缺失黑色素的Δbcpks12菌核萌发正常,表明菌核萌发受阻并非黑色素缺失造成。根据灰霉菌DHN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可能的中间产物种类分析,我们推测在Δbcscd1中积累的中间物质scytalone是导致菌核萌发受阻的原因。2、为了进一步解析scytalone是否对灰霉菌菌核的萌发有抑制作用,采用丙酮萃取,柱层析纯化方法,获得中间产物scytalone。将其体外处理灰霉菌野生型的分生孢子,发现scytalone可以影响孢子萌发以及萌芽管伸长。而用scytalone上游合成酶的抑制剂三环唑处理,减少Δbcscd1菌核中scytalone的积累量,菌核萌发受损的程度得到减缓。以上结果表明scytalone的积累会抑制灰霉菌孢子及菌核萌发。3、为了解析灰霉菌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是如何避免scytalone对自身的抑制作用,我们首先对scytalone脱水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观察,发现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说明scytalone能被分泌到细胞壁上进行后续黑色素合成反应,这种中间产物外排的机制也可避免其对细胞自身的抑制作用。Bc BRN还原酶是scytalone的上游合成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发现其主要定位于内含体,且scytalone积累量与内含体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即scytalone在内含体中产生转运至细胞壁上。表明scytalone的合成与转运依赖于胞内囊泡运输系统。4、为了进一步探究灰霉菌黑色素的合成转运机制,我们对参与黑色素合成的其它酶Bc PKS12、Bc PKS13、Bc YHG1也进行了亚细胞定位观察,发现上述合成酶定位于细胞内较小的囊泡状结构,推测为过氧化物酶体。结合上述合成酶亚细胞定位的结果,我们推测出灰霉菌黑色素合成转运的模型。Bc PKS12、Bc PKS13、Bc YHG1在过氧化物酶体中,以乙酰辅酶A或丙二酰辅酶A为底物,合成T4HN。T4HN转运到内含体,BRN还原酶在内含体中将T4HN转变为scytalone。Scytalone依赖内含体转运到细胞壁上进行后续反应,在Bc SCD1作用下,生成T3HN。T3HN在位于细胞壁的Bc BRN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vermelone。而vermelone继续在Bc SCD1作用下生成1,8-DHN黑色素,聚集在细胞壁上发挥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解析了灰霉菌黑色素合成的中间产物scytalone对灰霉菌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并证明灰霉菌依赖内含体系统,以将中间产物外排至胞外进行后续合成反应,并推测灰霉菌可能利用此机制来避免中间产物对细胞自身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也提出过氧化物酶体及内含体会参与黑色素合成,为进一步研究灰霉菌其它次级代谢物或相关毒素合成的胞内划分及转运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明代隶书虽昙花一现,但为清隶的复兴奠基了基础。在明代为数不多的隶书书家中,宋珏是不容忽视的重镇,改变了时人学隶必师唐晋碑版的观念,提倡以汉碑入隶,此独立之举,对隶书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宋珏作品为中心,通过交游、创作渊源以及风格探析,进一步分析其隶书的特征与影响。首先,从宋珏家族、与友人的书法交游,及其书学观点三方面,交代宋珏隶书的创作背景。其次,解析其隶书创作源流及其取法转变原因,
本文是关于方朔书学的专题研究。方朔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卒于光绪二年(1876)六月。其凭借着幕主(花文定)的报捐加以戎劳,得以保升知州,先发山东,后复改江苏,却至始至终有名而无实权。方朔生平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对金石书法的鉴定观念主要集中在《枕经堂金石题跋》中。方朔与邓石如同里,从小便向邓石如的入室弟子程荃、云衫上人学习书法,得到的指点为其整个人生的书法取向与书学观念奠定了基础。凭借着对
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自创作以来,就受到听众以及演奏家们的喜爱,成为众多专业院校的教学曲目。本论文以吴玉霞、赵聪、于源春三位琵琶演奏家演绎出的《云想·花想》为研究对象,通过每个乐段的右手演奏、左手处理、气息控制、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梳理、归纳、总结后,向演奏家们学习演奏处理方法并为己所用,以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并从美学角度分析,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用琵琶音乐演绎。
既往学界对杨守敬书学观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书法理论,于其题跋则少有关注。杨氏题跋多为其晚年所作,彼时正值碑学日趋鼎盛、甚至被描述为“碑学笼罩”的晚清,传统视域下的书论多尊碑抑帖。然杨守敬能清楚意识到偏重碑刻之弊,其题跋中多有迥异于时风及书论视域的书学祈尚,主要体现为“碑帖并重”与“南北兼融”,且多表现在其书学鉴评与审美等观念中。故对其题跋进行整理论述,或有助于对杨氏乃至晚清的书学观念的更全面了解。
在民乐作品创作大潮的今天,民族管弦乐队协奏作品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也成为了舞台演绎的热门形式。在这样的大潮影响下,古筝协奏曲《如是》创作于2012年3月,分为管弦乐队伴奏及钢琴伴奏两个版本,因其源于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的主题旋律、高超的技法演绎,以及宏大的音响效果,成为了近年来各地名家音乐会中不可缺少的保留曲目。本文将以作曲家王丹红女士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风格作为铺垫,对作品的创作来源、材料进行分析,并
《秦腔主题随想曲》是鲁日融与赵振霄两位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秦派”二胡音乐作品。通过对“秦派”二胡音乐文化的了解,可知该二胡流派来源于有千年历史的“秦腔”戏曲艺术,经过各位艺术家对其改良、创作,“秦派”二胡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二胡流派中较为重要且富有特色的流派之一。在了解“秦派”二胡音乐流派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本文围绕作品《秦腔主题随想曲》的音乐特点及诸如“搂揉”、“滑音”、“异音同指”、“顿弓”
舞蹈是以视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而舞蹈所在的舞台空间则对舞蹈所呈现的主题、刻画的形象、营造的意境、情感的传递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观众最直观看到的是舞台上呈现出来的空间,而观众需要去感受的则是表演者展现给观众思维空间上的情感共鸣。本文通过对原创舞剧《归·根》的创作,立足于当代审美的需求,合理设计并创新创造的使用舞台空间,从舞蹈调度,舞蹈叙事,舞台灯光等方面入手,进行舞
潮州筝派是我国筝派音乐的重要代表,《柳青娘》是学习潮州筝曲的必修曲目。“重六调”是其中最能体现潮州筝派音乐风格的调式之一。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际演奏发现:重六调《柳青娘》以沉稳、庄重、典雅而著称,因“三音”(6)变为“重三”(7)、“六音”(3)变为“重六”(4)而成为57124特殊的旋律音阶。通过花指音、煞音、攥、企六催、八度轮等演奏技法并结合左手的按、吟、揉来表达音乐色彩。其中变奏是潮州筝曲普
人物塑造在舞剧表演范畴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论述角度以舞蹈表演为范围,以原创舞剧《归·根》第二幕《破》中“施念”的人物塑造为切入点,通过借鉴学习焦菊隐戏剧理论中“心象说”之观点,结合自身舞蹈作品、舞剧表演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全面开展舞蹈表演中角色塑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据“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相关理论知识指引具体表演实践,从而进一步由表及里的分析舞蹈表演中人物塑造之有效路径及方法,探索如何从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是二十世纪法国作曲家、钢琴家,法国“六人团”成员之一。钢琴组曲《拿坡里》FP.40是普朗克中期的第一首作品,其作品风格从早期的新古典主义逐渐偏向浪漫主义。本文旨在研究《拿坡里》的音乐织体,从织体角度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首先从普朗克的生平以及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出发,分析此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速度以及拍号,继而对作品中织体的旋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