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相关论文
明末清初,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与新出土资料的发现,草书从消弱颓靡之态转向新的面貌,受汉晋简牍、敦煌写经的影响,草书取得重大的......
康有为是晚清书坛的标志性人物,他对碑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把清代的碑学发展推向高潮,他客观判断了晚清的书法发展状况,提出了具......
王文治(1730—1802)为清代“帖学”名家,在“碑学”渐成书法主流的时代,依然坚定秉持“帖学”传统,以“淡墨探花”名闻海内。《快雨堂题......
清代"文字狱"使得清代文人转向金石考据,"乾嘉之风"使得传统帖学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审美范式受到了碑学的冲击,出现了群体......
清初帖学的衰微、大量六朝古碑的出土、清代文字狱等原因造就了碑学的兴起。碑学,是书家们探索出的书法革新的出路,它的出现打破了原......
海派书法在不同时期风格的变迁,客观上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书法审美风格变化的趋势。从早期海派书法"崇尚碑学"到中期海派书法"......
本文是关于方朔书学的专题研究。方朔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卒于光绪二年(1876)六月。其凭借着幕主(花文定)的报捐加以戎劳,得以保升知......
摘 要:“碑帖融合”是考察晚清民国书法史时多被言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于这一说法的提出与界定,学术界未有确切所指。这也遮蔽了......
“碑帖融合”是考察晚清民国书法史时多被言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于这一说法的提出与界定,学术界未有确切所指。这也遮蔽了一些......
[摘要] 科举出身的赵世骏(1863—1927)虽然以末代帝师陈宝琛(1848—1935)为师,但未受“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流弊所裹挟。他始终站在......
清代的书法沿着明代帖学一脉继续向前发展,而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访碑热潮的出现以及书法观念的改变,使碑学一脉迅猛发展,渐成帖学衰微,碑......
中国书法从东晋时期在实用要求的驱使下逐渐形成了以“二王”为代表的规范流丽的帖学系统。自赵孟頫集大成之后,到董其昌已成强弩之......
本文梳理了清代碑学确立的发展过程,从清初顾炎武、朱彝尊、万经等人从学术与审美层面研讨、推崇汉隶,强调汉隶审美风格上拙厚古朴......
本文重点考察《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的碑学思想,并以古今的视野对其进行反思.康有为通过对『古法』的构造重述了书法史,并以此论......
时间:一九九六年十月六日地点: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参加者:西岛慎一(日本艺术学者、二玄社专务)、高木圣雨(日本书法家)、刘正成(......
本文专论康有为手札,从康有为早年著作《广艺舟双楫》,到他中晚年书信、题跋中的零散书论演绎其书法观念的变化过程,界定"碑行"和"......
清代文献种类繁多,其中关于魏碑的文献也不在少数,为了更清晰地概览魏碑相关文献,在此先就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略述,而后再根据文献种......
此时月明星稀,万籁俱寂,我于灯下展读完白山人邓石如的《陈寄鹤书》,胸潮如涌,不能自已。完白山人艺林功名,世人皆知,无论书法篆刻......
古代书法史上隶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即先秦至汉时的“隶变”与汉隶的繁盛、清代碑学期隶书的复兴。当代的隶书创作从发展轨......
本文通过艺术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清代碑学的发展和盛行现象进行梳理.先从清代的社会背景入手探索碑学的兴起,分自然方面和文化因......
张謇在书法上推崇法度,反对走捷径,每本字帖,无论真草篆隶,都要临上三五十遍,养就了十分深厚的临池功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张謇虽注......
向魏晋溯源与回归是元明书风的主要倾向,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徐渭、张瑞图、王铎,傅山等挺身而出、抗俗而行,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但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大倡『尊碑』之论,其『尊魏』『卑唐』之篇亦极力抬高北碑之地位,其中不乏偏颇之论.而梁启超作为康有为弟子,......
清代书法『碑学』思想兴盛,邓石如则是首位全面实践『碑学』理念的书法大家.他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篆书的笔法内涵,增强了小篆的书写......
文怀沙先生无心作书家,却以书法名世,并为其所累,这让老先生颇感无奈。他的书法作品第一次结集出版,是在2007年1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行......
清初帖学书风衰败,书家将之归咎于法帖反复翻模失真,迫使书家将法帖与汉碑参照以究诘笔法,取法汉隶被视为振兴书法的关键.清初汉隶......
白云飞,别署崇城山农,山西长治人。2002年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法学专业毕业;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书法院结业。同年留任中......
“方”与“圆”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的一组审美范畴,历代书家多有论及。如宋代姜夔所著《续书谱》,就专设一节,认为:“真贵方,......
于右任书法的创造性在于熔魏碑、章草、今草于一炉,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魏碑行草书,亦即“于体”。那么,于为何选择魏碑和章草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