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齐国外交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周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实际影响力。诸侯各国争相奋起,力主变革,逐渐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为了达到各自或争得霸主地位、或兼并土地人口的目的,诸侯各国纷纷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开展丰富多样的外交活动。齐国作为周初最早的封国之一,几度争霸,几经称雄,大有平定中原、一统天下之势。然而,最终为秦所灭。究其原因,不同时期的外交思想和实践是齐国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研究文献史料、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主要探讨了齐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外交思想、采取的外交方式,概括了东周时期齐国外交的特点,分析了齐国外交特点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阐述了外交对齐国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以期探索齐国外交与其兴衰之间的内在历史规律。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前五部分将东周时期齐国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春秋初期,春秋中期,春秋末及战国初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春秋初期,齐国采取了“尊周、礼邻、攘夷”的外交策略。“尊周、礼邻”的外交为齐国赢得了战略同盟,“攘夷”外交让齐国树立了大国威信,为以后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春秋中期,在主张“尊周、礼邻”之后,齐国提出了“强国霸权"的外交思想,“奉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凭借强大的国力和成功的外交政策逐渐称霸中原,成为春秋首霸。春秋末及战国初期,齐国适时提出了“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和灵活变通的经济外交政策,争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保存和发展了本国的实力。战国中期,齐国一改春秋时期“尊周、礼邻”的仁义外交政策,凭借威宣时期积累的强大国力,发扬齐国历来尚武重兵的精神,或合纵,或连横,“西攻秦,北伐燕”,大规模开展争霸和兼并战争,齐国国力空前强盛。战国末期,由于连年战争,穷兵黩武,致使齐国国力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在外交上坚持“保守”路线,错误地采取了“不助五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齐国在国力衰竭又缺乏战略同盟的内忧外困中灭亡。第六部分,概括了东周时期齐国外交的特点:权谋变通、务实重利、尚武重兵、强国霸权等,分析了齐国外交特点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阐释了东周时期齐国外交的成功与失误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 纵观东周时期齐国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尊周礼邻”等以和平为特征的外交政策使齐国得到战略同盟,国力强盛,并不断称王称霸。“合纵连横”等以战争为特征的霸权外交使齐国失去战略联盟,国力衰竭,并最终走向灭亡。灵活多变、权谋变通的外交特点使齐国能够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东方大国。然而,这一特点又使齐国失去了外交原则,失去了广大民心,最终丧失了大国地位,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 本文梳理东周时期齐国不同历史阶段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东周时期齐国外交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成因、社会影响,这不仅可以丰富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外交史的研究,为研究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传承、发展及历史演变提供有用的依据,对我国现阶段和平外交思想和实践,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宋代行政区划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类型,那就是经济型的政区——监,根据行政区监原来的经济事务可以划分为牧马监、司竹监、盐监、矿冶监、铸钱监等多种类型。前人在研究这一特
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湖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日军所占,学校或是西迁,或是停办,或是被摧毁殆尽。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定,国家百废待兴,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成为摆在
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便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入到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随佛教入华的佛经也开始渐显光芒,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繁荣,商帮兴起。而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重赋、白银货币化以及政府政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民
本文是想应用处境化的理论对民初教会医疗活动做一整体性分析,说明处境与发展的关系。民国初年政治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尤其是1922-1927年的非基运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