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经吡虫啉拌种后在全生育期对小麦蚜虫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为探究吡虫啉拌种对麦蚜超长持效期的机理,本论文测定了吡虫啉拌种后不同时间麦长管蚜在植株上的存活时间、蜜露排泄量及其刺吸次数,测定了拌种处理后不同时期吡虫啉在小麦植株体内不同部位及土壤中的药剂残留分布情况,同时在田间条件下对吡虫啉拌种进行了药效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苗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分别测定了吡虫啉拌种小麦植株上麦长管蚜存活时间、蜜露排泄量及刺吸次数。结果表明:在苗期,在拌种植株上取食的麦蚜3h内全部死亡,刺吸次数和蜜露排泄量也因其取食时间短而明显少于对照;在孕穗期,蚜虫在处理24h后存活率为42%,刺吸次数为对照的69%,但蜜露排泄量则比对照减少88%~92%;在灌浆期,蚜虫在处理24h后存活率为77%,刺吸次数为对照的39%,蜜露排泄量则比对照减少80%~91%。综合三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苗期,吡虫啉拌种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在取食后很短时间就全部死亡,表明致死方式为药剂的胃毒作用(内吸)所致。在孕穗期,处理后24h,蚜虫存活率不足50%,说明在这个时期吡虫啉对麦蚜有一定的胃毒作用,蚜虫刺吸次数仅下降为对照的69%,而取食量(亦蜜露排泄量)下降了90%以上,说明有些刺吸痕迹,麦蚜只是完成了整个刺吸过程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无效刺吸或是药剂使麦蚜在韧皮部取食时间明显缩短,对麦蚜有一定的拒食作用,此时期对麦蚜的控制机制表现为胃毒与拒食共同起作用。在灌浆期,大部分蚜虫在拌种植株上处理24h后仍然存活,但其取食量(亦蜜露排泄量)仍然很小,表明灌浆期拌种植株上大部分蚜虫很少死于直接的毒杀作用,而是停止或减少了取食以至于饥饿致死,因而可以推测,灌浆期拌种植株明显减少了蚜虫的取食,表现出对麦蚜很强的拒食作用。2.吡虫啉在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测定结果表明:拌种处理的小麦植株内药剂含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不同小麦生育期吡虫啉降解速率不同。其中由冬前到翌年返青期药剂含量明显的减少,其降解的速率高于其他各时期,返青到孕穗期植株内药剂也呈减少的趋势,孕穗期与灌浆期药剂衰减并不明显;吡虫啉在小麦植株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孕穗期呈现上部叶片药剂含量大于下部叶片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灌浆期拌种植株各部位吡虫啉持留量趋于一致;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中吡虫啉持留量呈现较为平稳下降的趋势,土壤中药剂最高浓度为2.1mg/kg,仅为植株中药剂最高含量的16%。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推荐剂量210~420g/100kg吡虫啉拌种小麦,其持效期长达7个月。在麦蚜发生前期,其防效在90%以上,至灌浆后期,对穗部麦蚜混合种群的防效也均在90%以上。不同部位间麦蚜的相对防效存在差异。通过对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残留检测显示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吡虫啉拌种后药剂残留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