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语言的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们就如何有效扩展学习者的词汇量进行了诸多的探索。Laufer和Hulstijn在一系列词汇习得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年提出了“投入量假设”。该假设试图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解释词汇习得,并用需求(need)、搜寻(search)、权衡(evaluation)三个因素来量化投入量,认为任务投入量越大,词汇习得的效果就越好。这一假设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任务对词汇习得有效性进行观察、实施和测量的标准,使得我们在对如何能更好的促进词汇习得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因此该假设在国内外受到很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展开实验对其进行检验,但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为了探索促成词汇习得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从“投入量假设”出发,首先对该假设做进一步的检验。同时,由于Hulstijn和Laufer在其假设后提出:任务投入量假说并没有预测输出任务将比输入任务导致更好的习得效果,或者输入任务导致更好的学习结果。它预测的是:不管该任务性质如何(如输出还是输入),只要“任务投入量”相同,它们都将导致相同的习得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将对该预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另外,该假设中任务所引起的投入量是研究者所预设的,因而所谓的投入量是外在驱动的。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比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主动采取一些学习策略,这些策略的选择是学习者内在的。它们是否会对研究者预设的投入量产生影响?或者,这些主动选择的策略是否会因为任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暂时还不得而知。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1)投入量大的任务是否比投入量小的任务能更好地促进词汇的习得?2)当两个任务的总投入量相等时,两个任务的词汇习得效果是否相近?3)不同的任务是否会对学习者即时词汇学习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4)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否会对词汇习得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控制对比研究方法,以某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有六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前测的结果显示他们在英语词汇量、英语水平、习惯性词汇学习策略运用和实验目标词汇等方面都具有可比性。随后五个实验组的同学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任务组:1)阅读并完成多项选择理解题;2)阅读并翻译文中句子;3)阅读并用生词造句(有注释);4)阅读并用生词造句(无注释);5)阅读并用生词写作文。所有阅读和相关任务结束后,研究者对目标词做了即时后测,并对完成任务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做了问卷调查。随后研究者还从各实验组中挑出了四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两个星期后研究者又对六个组进行了延时后测。实验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投入量高的任务比投入量低的任务导致的词汇习得效果好这一假设在即时后测与延时后测中只得到了部分验证。2)当两个任务的总投入量相等时,它们将导致相同的词汇习得结果这一预测在即时后测中并没有得到验证,在延时后测中只得到了部分验证。3)不同的任务对学习者的即时词汇策略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4)即时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对词汇习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投入量假设部分得到了验证,但该假设所提出的三项量化指标即需求、搜寻、权衡并不能完全体现词汇学习过程中的复杂因素。对于重要的学习者个人因素如学习策略在该假设中的作用还未曾有人对其进行探讨。因此,我们还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