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间外汇市场是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外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基础。以2005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标志,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据本文的研究,2005年之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得更富有弹性。市场成交量在成倍增长的同时,对于价格的影响也显著的减弱,说明外汇指定银行进入市场交易的积极性提高,银行间市场也不再仅仅是结售汇市场的延伸。以金融投资为目的的外汇交易开始显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也应看到,在国内经济转轨的背景下,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推动,不具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找到并消除制约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因素,使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走上自然演进型的发展道路。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为主线,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研究为核心,结售汇市场和外汇黑市也被纳入到分析范围。结售汇市场是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上游,它的结构特征在现有政策下将影响银行间市场的结构和运行状况;外汇黑市是银行间市场的下游,正是由于国家的外汇管理政策和银行间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导致了外汇黑市的产生和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专业研究理论与银行间市场的实际相联系,引入以马尔可夫误差修正模型(MS-VECM)为代表的新的数量分析方法,提高了外汇市场分析的理论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在研究思路上,将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国家的政策联系起来,避免了过去仅就外汇市场谈外汇市场的局限性,从更深的层次来挖掘问题的根源
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的成果:
首先,本文经研究认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由过去的“买方垄断,卖方寡头”发展成为目前的“双边寡头垄断”的结构,市场买卖双方高度集中的情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结售汇市场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结售汇市场上,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在金融领域的优势以及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在这个市场上居于行业寡头垄断的地位。凭借在结售汇市场上的地位优势,这些大国有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也居于卖方寡头垄断地位。同时,2005年后中央银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虽然逐步减弱,但依然是市场的最大买入者,央行地位只是由原来的绝对垄断变成了寡头垄断。因此,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双边寡头垄断”的特征取代了过去的“买方垄断,卖方寡头”市场结构,市场集中程度也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外汇市场的集中程度。模型分析显示出,“双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将造成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偏低、人民币汇率被扭曲。同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背景下,如果外汇需求不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商(会员)的增加并不能改变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再次,本文从国家的政策层面全面梳理了造成我国外汇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贸易便利化环节、投资管理政策中,都存在着制约外汇需求的相关因素。国内外汇投资渠道不通畅、资本项目下个人外汇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和人民币汇率渐进升值策略影响了个人用汇需求。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管理的职能部门过多,手续过于繁琐,周期过长,并且存在对某些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在金融机构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进入门槛的限制、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管理以及做市商制度的不完善等。最后,在投资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管理部门的多元化,手续的复杂化;核准制或备案制变成了事实上的审批制;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等。
最后,本文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孪生市场”——外汇黑市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对官方市场和外汇黑市的关联性分析,发现官方市场的波动能够对外汇黑市造成较强的影响,我国外汇管制放松和银行间市场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将对消除外汇黑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本文从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和改善外汇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在市场自身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放宽银行结售汇头寸限额,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要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参与主体,完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改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改进中央银行的市场干预方式。在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外部环境方面,应不断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对现行的投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衷心希望这些政策建议,能够推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