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前期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HIFU消融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尤其是对于肌壁间子宫肌瘤的治疗已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HIFU治疗后肌瘤的缩小程度往往是患者随访期间最重要的关注点。虽然术中出现的整体稍强回声及团状强回声均可表明治疗有效,但因为灰度值的变化特点有所不同,提示声阻抗亦有所不同,不除外组织成分差异或构成比例差异,目前鲜有报道。本部分主要研究HIFU消融范围达到70%以上的肌壁间肌瘤,根据其术中出现的不同灰度及术前磁共振的T2信号进行分组,比较肌瘤术后吸收情况,以期更好地预测肌瘤的转归。因既往研究表明MRI T2高信号肌瘤可能是富于细胞型肌瘤,消融效果差,甚至不建议行HIFU的治疗,故本部分仅针对MRI T2为低信号及等信号肌瘤。目的:1.分析治疗中靶组织出现不同灰度变化的影响因素。2.观察不同的灰度变化在治疗中、治疗后即刻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不同灰度的变化安全性。3.对比治疗过程中的不同灰度变化对术后肌瘤吸收情况的影响。资料和方法:入选93例(共计106个肌瘤)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的最大径在3cm-10cm之间。患者于2011年1月-2014年3月期间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行HIFU治疗,消融率均达到70%以上。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病灶内出现的灰度变化,再结合患者术前MRI的T2信号,将其分为:A组,即整体稍强回声组(T2为低信号),共19个肌瘤;B组,即团状强回声组(T2为低信号),共33个肌瘤;C组,即整体稍强回声组(T2为等信号),共18个肌瘤;D组,即团状强回声组(T2为等信号),共36个肌瘤。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即刻反应,计算治疗功率、治疗强度、消融率等;患者于治疗后1月、3月、6月及12月定期超声随访肌瘤大小及血流信号情况,计算缩小率,对比各组肌瘤的缩小情况,评价不同灰度变化在HIFU治疗子宫肌瘤中对吸收情况的影响。结果:1.A组与B组、C组与D组肌瘤的体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稍强回声组的体积较团状强回声组的小;A组的体积显著小于C组肌瘤的体积(P<0.05)。但四个小组患者年龄、消融率、治疗强度、平均功率和术中不良反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部分病例治疗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骶尾部疼痛、皮肤烫、治疗区疼痛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治疗中出现放射痛,术中疼痛评分1-6分,休息或调整镇静镇痛深度后均可缓解,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各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状强回声变化的B、D两组内各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即刻阴道流血,术后3天B组有3例(9.09%)、D组有4例(11.11%)患者出现阴道流血。3.A组与B组、C组与D组在同一复查时间段的缩小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B组与D组在12月复查的缩小率分别为67.86(58.53,75.66)%、76.06(56.70,8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1.体积较大的肌瘤治疗中更倾向于出现团状强回声;团状强回声的消融效率明显高于整体稍强回声。2.治疗中出现团状强回声的患者较整体稍强回声的患者术后出现阴道流血的可能性大,考虑与其不易控制而使内膜受刺激相关。3.治疗后相同时间的缩小率与术中出现整体稍强回声或团状强回声无明显相关性。4.T2等信号的肌瘤在12月的缩小率较T2低信号的肌瘤明显,但是同期复发的可能性也较T2低信号大。T2信号的高低与声像图上的灰度变化、靶组织声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