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移植成为辐射损伤治疗的研究热点,MSCs应用于辐射损伤后造血功能及其它器官的恢复研究也成为目前比较新的研究领域。MSCs是一种纤维样成体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细胞成分,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不仅能够向多种组织和细胞分化,而且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在体外长期培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多向分化的潜能,遗传背景相当稳定。它具有分泌造血生长因子、重建造血微环境、低免疫原性、易于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等优点。由于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对造血功能及其它器官的恢复作用,在细胞和基因治疗水平,MSCs将会成为一种能在临床应用及预防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极具吸引力的工具。我们首先通过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从人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出MSCs,并对得到的细胞进行免疫学鉴定、多向分化潜能检测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检测等。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发现CD73、CD90和CD105阳性,阳性率不低于95%; CD45、CD34、CDllb、CD19和HLA-DR阴性,阳性率不高于2%:采用体外诱导分化培养方法,通过染色、镜检,观察到MSCs细胞可向脂肪、成骨细胞分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显示MSCs可分泌SCF、TPO、IL-3、IL-6、FL、M-CSF、G-CSF、GM-CSF、HGF、LIF、VEGF和SDF1等多种细胞因子。随后我们探讨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肠道损伤的治疗作用,为人急性肠型放射病的治疗寻找可靠的供体来源。通过对肠道放射损伤模型鼠移植CM-DiI荧光标记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组化染色观察肠道粘膜的病理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供体细胞在模型鼠肠道粘膜的定位。发现移植MSCs后模型鼠的一般状况和肠道病理学表现明显改善,荧光示踪发现移植细胞分布于肠粘膜淋巴组织内和腺上皮细胞间,提示MSCs可能参与了肠道粘膜的修复过程。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模型鼠的肠道病变,有望用于人急性肠道辐射损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