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是莫言小说的基本表现对象,大量的饮食意象、场面在其小说中具有超出自身意义局限的内涵,使得莫言的饮食书写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结合饮食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从生命、政治、社会等层面探究莫言小说中饮食书写的寓意和价值。
第一,莫言小说的饮食书写,首先表现为对生命匮乏与渴求的隐喻。他在生死交界处插入饮食描写,表达强烈的生存意志;在饮食与色欲的对应关系中,揭示出国人欲望匮乏与放纵的矛盾;而在生命力主题的书写中,借助红高粱、酒、食肉等饮食意象,他寄托了对生命力的乌托邦想象和对现代生命的不满。
第二,莫言的饮食书写,跨越个体生命层面进入伦理政治层面时,成为一种内涵复杂的政治话语。他在哺乳、喂养等饮食描写中赞颂伟大的母爱,更多时候却在家庭筵席上呈现一种伦理关系中的暴力;他揭示饮食占有上的失衡、饥荒和“丰收成灾”等现象背后的政治权力,寄托深刻的政治讽喻;在饮食场域中凸现的“吃——被吃”的关系,则是一种极端化的权力关系象征,这一象征显示了莫言政治话语的深度。
第三,莫言的饮食书写,还通过“节日化景观”的描绘构成中国社会的寓言。他把灾荒写成“盛大的狂欢”,把灾难的历史视景重构为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相反,他对当下时代“猿酒节”、“肉食节”等饮食节日的叙述,却又挖掘出繁华表象背后的“颓废”本质;而无论构建历史还是当下社会的寓言,都有赖于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这种话语形式与饮食欲望紧密联系,以种种欲望化的视角构成了一种与历史现实展开对话的独特“话语景观”。
莫言的饮食书写,极大扩展了饮食题材的文学表意空间,对现代中国的一些内在文化问题和特殊时代现象作出了深入的文学表现。在当下已近泛滥的欲望化语境中,莫言狂欢化的饮食书写因其具有的生命关怀内质和文化批判力度,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意义深度的欲望书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