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失眠,中国传统医学中又称“不寐”,主要是指睡眠量的障碍,如睡眠过少、过多,和睡眠质的改变,如睡眠昼夜倒错、易醒等。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失眠对其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与情绪状态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当下也有不少的方法用于失眠的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疏导、服用中医药物、按摩推拿、针灸以及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等等。对于原发性失眠,西医往往以镇静类或催眠类药物治疗为主,但需要警惕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也有人倾向于应用心理疗法,但其不可控因素太多,个体治疗效果不一。中医针灸疗法不良反应较小,个体治疗效果较显著,并且治疗失眠之余还能调节人体的整体的状态,在我国应用广泛。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结合王不留行籽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体针针刺配合耳穴贴丸治疗原发性失眠,考虑到单纯体针对于失眠治疗效果维持的持续时间问题,配合耳穴压丸以加强治疗效果。体针:主穴采用经外奇穴及经穴,针刺安眠穴、四神聪穴、印堂穴、神门穴,施平补平泻法,肝郁化火型加太冲、行间,用捻转泻法;内关穴平补平泻法。痰热内扰配内庭、丰隆、公孙,用泻法。心胆气虚配丘墟、内关,用捻转补法。心脾两虚配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用捻转补法,阴虚火‘旺配照海、大陵用捻转泻法,太溪用捻转补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一周治疗3次,治疗四周。耳穴压丸: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主穴选用神门、心、皮质下。肝郁化火型配肝、耳尖;痰火内扰型配脾、大肠;心胆气虚型配肝、胆;心脾两虚型配脾、内分泌;阴虚火旺型配肝、肾。一周2次,左右耳交替,治疗4周。嘱患者每日按压耳豆3次,其中睡前按压一次,每次每穴30秒,以疼痛可以耐受为度。原服用安眠药患者根据治疗效果进行逐渐减少药量。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实际睡眠时间、镇静药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改变和临床疗效,并在治疗结束后一个月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治疗的疗效。结果:患者20例,其中女性15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49.5,年龄最小27岁,最大64岁,平均病程4.47年。其中心脾两虚10例,肝郁化火6例,阴虚火旺2例,痰热内扰1例,心胆气虚1例。临床痊愈3例(15%),显效9例(45%),有效6例(30%),无效1例(5%),无恶化,总有效率为85%;PSQI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紊乱和PSQI总分都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针配合耳穴压丸治疗失眠有明显的疗效,并且对改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改善日间功能紊乱都有较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