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生态城市与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政策领域。就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动向来看,研究与实践的侧重点大多集中在以高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的领域,不但前期投入成本巨大,也容易使建筑失去地域特色,进而产生了关于绿色建筑成本效益问题的各种争议;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人口众多、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等问题,也使得绿色建筑的加快推行受到了阻碍。如果仅通过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或部分房地产商标新立异的卖点宣传来实现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则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转而关注传统建筑,其在没有高新技术与系统理论支持的条件下,依然能获得基本舒适的人居环境,这对解决当前绿色建筑的生态效益与推广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本文立足于对绍兴传统水乡民居营建经验的挖掘与整理,从宏观的选址和规划层面、中观的空间布局层面、微观的保温隔热、通风、遮阳等具有环境调节功能的细部构造层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水乡特定地理气候环境下的绍兴传统民居,在改善房屋室内外微环境方面的被动式调节经验是富含科学依据的,对营造低成本的且基本满足舒适度要求的现代民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其次,在类型学方法的启示下,将绍兴传统水乡民居的生态营建经验总结为十六条生态模式语言,并在“形式追随气候”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以互融互补、多元并存为主旨的相关继承原则与方法。进而通过五级定标的评估方法建立了传统模式语言向现代分级转化的测评体系,并在对选址、规划、地域文化、单体体量、功能空间、微环境调节和水资源利用等七个层级的评估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传统模式语言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转化方法。最后,以实际建设项目为例,对绍兴传统水乡民居模式语言在现代经济适用房设计中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具体分析,验证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采用“低能耗、少污染、小投入、大回报”的被动节能型民居发展模式,不仅对更新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能让中、低层收入的普通民众从根源上认可和接受绿色建筑,对加快推进我国现阶段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