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初诗人张咏,早年以剑术精妙无敌于两河间,多行侠仗义。张咏三十五岁方中进士,一生多在地方为官,以治郡见长,尤以治蜀著称。在蜀期间,他注意树立威信,顺应民生,大兴经济、提倡文化教育,使蜀地大治,影响深远。张咏的政治讽谕诗不多,但很有代表性,反映了社会现实,民生民情。受宋初唱和诗风影响,他的酬唱寄赠作品占到其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多,但他并未耽于无聊唱和,表现了自己很深的兴寄感慨,其送别诗格调高昂,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情调。此外,其诗多表达羁旅行役、宦途滋味,寄托了其凌云志向和人格理想。张咏古体诗颇得李白神情,体现出狂放自然,以真动人的特点;其律诗既有白体诗的直抒胸臆,又有晚唐体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既重视遣词造句,又不拘于对仗,不以句害篇,可谓情思兼备;其绝句亦谐婉自然有风致,抒发性情。张咏论诗重视诗歌的现实功用,强调诗歌应以“以治世为本”;其诗在意识指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忠君思想,并呈现出宋人为诗的理性气质;张咏为诗重视阅历和修养,亦重视诗歌的审美特性;他受时代精神、剑侠经历、豪迈性格等影响,推举李白古体诗,诗歌气格豪迈。宋初延续晚唐诗风,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明确提出宋初诗有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后世研究者基本沿用了这一诗史框架。因《西昆酬唱集》中收张咏诗两首,方回将张咏归入西昆体诗人之列。但他和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等人文学主张并不相同,对于西昆体诗人推崇的“雕章丽句”也是持批判态度;他被收入《西昆酬唱集》的两首诗作也并不刻意迎合西昆体诗人好堆砌典故,营造曲折深晦意境的趣尚。可见其并非西昆体诗人。方回“三体”分类说的片面僵化,使得张咏诗歌的完整风貌长期被后世研究者忽略,且“三体”其他代表诗人的诗风归属也呈现出混乱的现象,这提醒着我们的研究应重视诗人的个性,一切从史料、作品出发。张咏诗歌不囿于某家某派,着意创新,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对李白古体诗的学习在豪放中又表现出质实的一面,代表了宋代诗人学习古体的基本走向;其诗“必核情理”,诗句渐趋散文化,初显以文为诗的端倪,表现出“宋调”特征;此外,他和王禹偁等人在诗歌上的革新主张也是宋初诗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张咏一生致力于复兴儒学,推崇德行,其不随流俗的君子人格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