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改革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关于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研究,它提出学习是以学生主体状态为条件、通过构建知识之间的意义与知识结构培养整体建构能力的过程。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同时也提供了新角度深入认识与理解“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戴维·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一方面他力图克服“发现学习”在系统知识学习中效率不高与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将学生的学习作动物心理化、简单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吸收认知主义合理思想与符号学的相关内容,从而创立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该理论自提出后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与此同时,却也存在着理论上深入探讨不足而出现的认识误区问题。鉴于此,本文侧重于对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从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出发进行了相关要点的梳理、总结与提炼,明确指出此“讲解”非彼“讲解”、此“接受”非彼“接受”。同时,本文也致力于理论研究为教学服务的尝试,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操作探讨。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深入论证涉及的相关问题,其主要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关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梳理与概括。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丰富、涉及面广。本文以其核心观点“已知与新知建立意义联系”(“意义”主要作“意思”解)为主线,进行了与之相关的三个要点梳理与相应澄清:针对学校的首要任务,奥苏伯尔提出讲解式教学是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有效手段;然而这里的教师讲解并非“满堂灌”、“照本宣科”,而是依学生已知的“可激活性、可组织性、可利用性”的特点来进行的“因知施教”——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状态、建立积极学习心向为前提条件,建立新旧知识的意义联系,将知识的逻辑意义转化为个体的心理意义,并通过该过程形成与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整体认知能力;同时强调激活已知、建构新旧知识的意义联系与知识的意义转化这三个环节是一个统一整体。第二部分,从学习论与教学论相统一的角度,着重阐发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教学应用上的特点与要求。通过将其与传统“授受”教学进行比较,从区别当中来把握理论在教学应用上的特点与要求: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在激活的过程中建立有意义学习心向、提供与新知的联接点、为建立意义联系做准备;重视知识的联系,在讲解新知的过程中建立其与已知的意义联系并同时培养学生整体建构知识的能力;重视知识的意义理解,在独立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向心理意义转化。第三部分,结合学科探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教学操作。在对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系统梳理与对其应用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将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教学应用对象,以某个知识点为例提供了相关的教学操作建议:通过设计情景性问题等方法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状态;通过同化模式来建构知识与培养能力;通过知识扩展、深化、迁移应用等练习来实现知识的“为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