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爱情主题,是一个永远开采不尽的审美矿区,正像爱情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话题一样,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常谈常新,既与人类自身的历史相始终,又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人性风貌。中国古代小说中爱情描写的背后隐伏着的往往是“情欲对立”的主题。20世纪初,作家们“争着写恋爱的悲欢”,爱情主题扛起了记蒙的大旗和“革命”的时代责任。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间,爱情描写负载着重大政治主题,并逐渐成为文学的“禁区”。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新时期小说的爱情主题及其呈现出来的人性内涵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向文学的对象主体——“人”回归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中期,爱情主题的复兴与社会人性的延续。该时期小说首先突破了文学中的“爱情禁区”,在延续了传统的爱情观念后,爱情主题开始冲击既有的社会现实规范和道德范式,继而成为一种真实的人性情感的表达。
第二个阶段:80年代中到80年代末,性爱的探索与自然人性的关注。该时期小说首先突破了爱情描写中的“性禁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的审美价值,并张扬了本能生命力的强大支配作用。作品从性爱的角度探索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道路,呈现出对本真、丰富的人性形态的探究和澄明。
第三个阶段:爱情主题的拓展与人性表现的深化。这主要体现在90年代以来的文坛上。该时期小说的爱情描写,随着时代的多元化而呈现出多元取向的新景观,大致可分为深化、欲望化、凡俗化、女权化四种形态。作家的认知方式和创作旨向,从社会政治、文化、现实生活的现象层面转向具有个性特质和终极关怀意义的人性层面,摹写出各具特色和理性蕴含的人性形态。
总之,新时期小说的爱情主题演变,是一个将人性的表现不断引向深入和多样化的历程。同时可以看到,文学既应该从多方面来表现和开掘爱情,让她更加丰盈生动,重新成为人类情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遵循人性的内部规则和文学本身的发展要求,让文学中的人性表现对现实人性的发展起到积极、健康的影响。从而使作品具备更高层次的审美效果和哲学深度,真正完成“文学是人学”的形象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