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东部和西部的大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这其中就包括约200万的流动穆斯林群体。他们大多是来自西部甘宁青等省贫困农村地区年轻的回族男性穆斯林,这些穆斯林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绝不是简单的空间意义上的位移,更多的是一次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从心理意愿到制度形态的全方位的转型与变迁。这场转型与变迁不仅是流动穆斯林生存图景的大变迁,更是一次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适应过程。因此,研究流动穆斯林的适应问题,不仅是流动人口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对我国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南京和西安的流动穆斯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原来久居农村的穆斯林在进入城市之后,由于流动人口、少数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的三重身份在他们身上的叠加,使得他们在经济、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文化心理等社会适应的许多方面面临问题:(1)生活居住环境较差,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2)社会交往范围狭小,社区参与程度很低;(3)“强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流动性和民族性使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城市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很低。除了这些共性问题之外,我国东西部城市的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是否会有不同,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因此,文章在讨论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了南京和西安进行比较,进一步比较不同城市流动穆斯林在社会适应方面的相异之处。在此基础上,借助布朗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群体、社区、城市三个层面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进行理论探讨,总结了社会适应的内涵、与社会资本的相关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