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表面主要有环形和线性两种构造类型。构造特征对于研究月球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线性构造是月球表面一种线状延伸的构造现象,其在月球表面的分布特征与月球内动力地质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相比于环形构造,线性构造能够反映出全月球或区域性的构造特征与应力状态,甚至能够反映出月球内部的地质信息。断裂和皱脊构造作为月球表面最常见的线性构造,分布具有全球性且有一定的规律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月表构造的重点。上世纪至今,苏联、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相继发射了多种类型的月球探测器,获取了大量高质量的探月数据,对研究月球表面的构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以遥感地质学为基础,结合传统构造地质理论,运用多种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手段,综合月球光谱数据、月球地形数据以及月球重力数据等资料,建立月球线性构造解译标志。在此基础之上,以嫦娥二号CCD影像数据(1:250万)为主,兼辅以其不同比例尺(如1:100万)图像,参考美国LROC宽角相机数据、LOLA激光高度计数据以及GRAIL重力数据,对全月断裂构造进行解译。统计分析全月断裂构造的数量、分布特征,分别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纬度范围对断裂构造进行统计,进而分析断裂构造在不同纬度范围内的方位特征。其中,低纬度地区多分布南北向断裂构造,中纬度地区北东、北西、北北东、北北西、北东东与北西西六个方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中低纬度带有稀疏的东西向断裂构造,月表数量最多的东西向断裂构造主要集中分布在高纬度地区,连续性强,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相对时代和绝对年龄两方面对断裂构造的时代进行分析。利用断裂构造间的穿插、截断、叠覆关系,判断断裂构造形成的相对时代。利用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定年法确定赫西奥德月溪形成在晚爱拉托逊世。使用欧拉反演方法分析雨海盆地断裂构造的性质,结果表明雨海盆地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月球断裂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在前人月球皱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月球皱脊的形成时代和形成机制进行分析。选取风暴洋、雨海、澄海、危海内部,以及冷海和知海附近六个地区典型皱脊为例,利用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定年法确定其形成时代。根据皱脊群组性分布特征及月海盆地地层单元年代,可推测月球皱脊形成于月海盆地玄武岩填充之后。月球皱脊是月球表面一种主要的线性构造,目前对皱脊成因的解释可归纳为两种:火山作用成因和构造作用成因。实际上,这两种成因的皱脊都存在。通过两种成因的皱脊特点分析,提出不同成因下月球皱脊的分类依据,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全月皱脊进行分类。结合皱脊形成时代,可知构造作用形成皱脊的时代主要为晚雨海世至早爱拉托逊世,火山作用形成皱脊的时代主要为晚雨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