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穴粉虱(Aleurolobusshantungi)为新疆新纪录种,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urodidae)复孔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穴粉虱属(Aleurolobus)。2015年在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镇首次发现该虫危害葡萄(VitisviniferaL.),随后扩散到鄯善县辟展乡、鄯善镇等地,2016年发现其为害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扩展速度很快。但其分布范围、生物学特性、年生活史、习性与行为、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等均不清楚,为此我们对其发生分布和危害程度、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葡萄穴粉虱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镇、辟展乡、鄯善镇等地。为寡食性,仅取食危害葡萄(VitisviniferaL.)、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等葡萄科(Vitaceae)植物。主要在葡萄中、下部的叶片背面的叶肉组织、叶脉处刺吸取食危害,栽植密度大、葡萄挂果部位低、生长较旺、管理较粗放、未及时修剪的葡萄园发生较重。
2.葡萄穴粉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粉。卵倒锥形。若虫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四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四龄若虫(拟蛹)为深黑色且有金属光泽。卵期8d左右;若虫共有4龄,历期约为27d。
3.葡萄穴粉虱雌雄成虫的交配体位属于斜角分置、尾部相连方式,但与蝉、叶蝉等昆虫不同,不需头部反向,而是雄虫位于雌虫体侧成近似90°,并将前、后双翅竖直在身体背部,然后曲尾与雌虫交配。雌成虫产卵散生或排列成近圆周形,8~14粒不等,整个产卵过程持续4.0h~4.5h。该虫自然雌雄性比约为1.06:1。田间调查时观察到雌成虫数目多于雄成虫数目。
4.葡萄穴粉虱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有一定的趋光性。有趋嫩性。春季枝蔓下部新梢为主要聚集部位,尤其在近地面层聚集数目最多;5月底、6月上旬以枝蔓下部为主要聚集部位、中部次之;7月以后,以枝蔓上部为主要聚集部位、中部次之;7月下旬仍以枝蔓上部为主要部位、中部次之;9月中旬成虫种群数量已显著降低。
5.葡萄穴粉虱在吐鲁番的葡萄(VitisviniferaL.)上1年发生3代~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8月上旬末出现种群数量全年最高峰,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土层下枯叶和枯枝上越冬。越冬代蛹在吐鲁番冬季地表不埋土、无覆盖物的条件下能安全越冬。
1.葡萄穴粉虱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连木沁镇、辟展乡、鄯善镇等地。为寡食性,仅取食危害葡萄(VitisviniferaL.)、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等葡萄科(Vitaceae)植物。主要在葡萄中、下部的叶片背面的叶肉组织、叶脉处刺吸取食危害,栽植密度大、葡萄挂果部位低、生长较旺、管理较粗放、未及时修剪的葡萄园发生较重。
2.葡萄穴粉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粉。卵倒锥形。若虫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四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四龄若虫(拟蛹)为深黑色且有金属光泽。卵期8d左右;若虫共有4龄,历期约为27d。
3.葡萄穴粉虱雌雄成虫的交配体位属于斜角分置、尾部相连方式,但与蝉、叶蝉等昆虫不同,不需头部反向,而是雄虫位于雌虫体侧成近似90°,并将前、后双翅竖直在身体背部,然后曲尾与雌虫交配。雌成虫产卵散生或排列成近圆周形,8~14粒不等,整个产卵过程持续4.0h~4.5h。该虫自然雌雄性比约为1.06:1。田间调查时观察到雌成虫数目多于雄成虫数目。
4.葡萄穴粉虱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有一定的趋光性。有趋嫩性。春季枝蔓下部新梢为主要聚集部位,尤其在近地面层聚集数目最多;5月底、6月上旬以枝蔓下部为主要聚集部位、中部次之;7月以后,以枝蔓上部为主要聚集部位、中部次之;7月下旬仍以枝蔓上部为主要部位、中部次之;9月中旬成虫种群数量已显著降低。
5.葡萄穴粉虱在吐鲁番的葡萄(VitisviniferaL.)上1年发生3代~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8月上旬末出现种群数量全年最高峰,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土层下枯叶和枯枝上越冬。越冬代蛹在吐鲁番冬季地表不埋土、无覆盖物的条件下能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