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例如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失败)和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事件中都显而易见。金融危机暴露了许多银行,包括美国的大型银行机构持有的可用流动性资产不足,同时也反映出这些银行现有资本要求的显著缺点。当银行的无担保借款能力受到严重限制时,银行可能会出现重大的价值损失,甚至违约,并且需要在非流动的二级市场上通过其资产组合在短期内产生现金。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大型银行机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协议中补充了两个监管标准: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LCR旨在确保银行拥有足够的高质量流动资产,以保证其能在持续一个月的严重压力情况下生存,进而得到短期恢复。NSFR则根据所需的稳定资金数额设定稳定资金的可用数额,避免银行对短期批发融资的过度依赖。很显然,巴塞尔委员会未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风险度量结合在一个概念框架中。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这两者不能很好地融合。原因在于:首先资本充足率的设置是静态的,不能很好对应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特征和其他动态因素;其次,虽然一家银行能够承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与其资本及能够吸收损失的金额相关,资本充足的银行在危机时期也可能没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可供出售。但是由于资本要求和经济资本在银行内是重要的管理控制工具,同时也是金融世界的信号工具,因此有必要针对流动性风险的某些概念调整标准资本充足率框架,将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基于以上想法,在Acerbi和Scandolo(2008)等人观点的启发下,本文提供一个数学框架将经济资本引入对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中。通过使用流动性成本的概念来作为银行在资产负债表水平缺乏流动性的量化,从而得出在资产和负债角度定义的流动性调整风险度量。当前国内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使用类似于对股票收益率波动的流动性调整方法,指标通常选择上市银行的股票价格,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性质的特殊性,股票价值不能够很好地代表银行自身资产价值。与之不同,本文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对风险进行刻画,并通过流动性需求函数的概念内化融资风险,从而能够很好地捕捉商业银行内在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同时,根据提出的流动性调整风险度量的数学模型,本文进行了模型在半现实经济环境下的数学例证。具体计算过程中,银行的资本损失作为混合变量,并使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边际风险模型来描述银行的融资风险。在使用Copula拟合联合模型之后,进行了经济资本(EC)的具体计算。本文的提出的方法可能是银行管理者和监管机构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有用工具,同时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