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眼外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h亚群细胞因子的检测,观察其在眼外伤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探讨眼外伤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 (1)选择30例符合眼外伤的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伤原因及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治疗一组(非眼角膜损伤组)15例和治疗二组(眼角膜损伤组)15例。治疗组采用统一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其中治疗二组(眼角膜损伤组)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加用制备自体血清点眼治疗。 (2)取1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 (3)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一组及治疗二组中血清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2)、IFN-γ(干扰素-γ)、IL-6(白细胞介素6)、IL-10(白细胞介素10)、IL-17(白细胞介素17)的含量动态变化。 (4)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检查的结果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并结合眼外伤前后血象及临床体征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治疗一组、治疗二组治疗前分别与正常对照组IL-2、IFN-γ、IL-6、IL-10、IL-17水平检测:治疗一组IL-2、IL-6受伤早期较对照组升高,其中IL-2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其中IFN-γ及IL-17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二组受伤早期较对照组除 IFN-γ降低外,其余均升高。 (2)治疗一组治疗前后及治疗二组治疗前后 IL-2、IFN-γ、IL-6、IL-10、IL-17水平检测:治疗一组治疗后5种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IFN-γ、IL-2、IL-17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二组除IL-17外其它4种细胞因子均降低。 (3)治疗一组治疗前后及治疗二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WBC)、嗜中性粒细胞(N)和视力改善水平检测:治疗一组入院治疗后的WBC和N明显降低,视力改善变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二组入院治疗后WBC、N轻度降低,视力改善显著提高,其中视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治疗前后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比较:治疗一组较治疗二组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眼外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h亚群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生及病程进展有密切联系,非角膜损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降低,临床上可考虑作为除血象检查外的另一个评定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的监测指标。 (2)非角膜损伤组抗感染治疗后可降低Th1、Th17炎性因子的大量分泌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增殖,控制眼内感染的损伤,有利于降低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的发生。 (3)应用自体血清点眼治疗角膜损伤的患者,住院时间及角膜修复时间明显缩短,且视力提高明显,是临床应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