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患者血清Th亚群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眼外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h亚群细胞因子的检测,观察其在眼外伤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探讨眼外伤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  (1)选择30例符合眼外伤的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伤原因及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治疗一组(非眼角膜损伤组)15例和治疗二组(眼角膜损伤组)15例。治疗组采用统一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其中治疗二组(眼角膜损伤组)除常规抗感染治疗外加用制备自体血清点眼治疗。  (2)取1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  (3)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一组及治疗二组中血清细胞因子IL-2(白细胞介素2)、IFN-γ(干扰素-γ)、IL-6(白细胞介素6)、IL-10(白细胞介素10)、IL-17(白细胞介素17)的含量动态变化。  (4)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检查的结果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并结合眼外伤前后血象及临床体征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治疗一组、治疗二组治疗前分别与正常对照组IL-2、IFN-γ、IL-6、IL-10、IL-17水平检测:治疗一组IL-2、IL-6受伤早期较对照组升高,其中IL-2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其中IFN-γ及IL-17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二组受伤早期较对照组除 IFN-γ降低外,其余均升高。  (2)治疗一组治疗前后及治疗二组治疗前后 IL-2、IFN-γ、IL-6、IL-10、IL-17水平检测:治疗一组治疗后5种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IFN-γ、IL-2、IL-17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二组除IL-17外其它4种细胞因子均降低。  (3)治疗一组治疗前后及治疗二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WBC)、嗜中性粒细胞(N)和视力改善水平检测:治疗一组入院治疗后的WBC和N明显降低,视力改善变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二组入院治疗后WBC、N轻度降低,视力改善显著提高,其中视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治疗前后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比较:治疗一组较治疗二组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眼外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h亚群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生及病程进展有密切联系,非角膜损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明显降低,临床上可考虑作为除血象检查外的另一个评定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的监测指标。  (2)非角膜损伤组抗感染治疗后可降低Th1、Th17炎性因子的大量分泌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增殖,控制眼内感染的损伤,有利于降低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的发生。  (3)应用自体血清点眼治疗角膜损伤的患者,住院时间及角膜修复时间明显缩短,且视力提高明显,是临床应用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对放射治疗前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改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放疗前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遗传性变化,探讨了放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的正常组
目的: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是脊椎动物的保守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PGRMC1异常高表达在卵巢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卵巢癌的发生中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是系统发育进化上结构和遗传特征都较特殊的一类微生物,它所导致的钩端螺旋体病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株全基因组测序于2003年由中国科学家完成,对钩端螺旋体的研究重点将转向功能蛋白组学研究。钩端螺旋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是钩端螺旋体致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研究与钩端螺旋体粘附侵袭相关的毒力因子的功能,对阐明钩端螺
本研究旨在观察ADM对LPS抑制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机体内的主要抗
Non-coding RNAs(ncRNAs)是指不能编码蛋白的RNA,但可以调控编码基因的转录或翻译。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研究最多的ncRNAs,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域(3’UTR)结合,转录后水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