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是因为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组织从纤维环裂孔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刺激或压迫硬膜囊、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鞍区感觉异常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截瘫。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也越来越好,患者的治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BMI≧28㎏/㎡)腰椎盘突出症患者来评价并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脊柱科收治的36例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36例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MI≧28㎏/㎡)平均年龄37.8岁,其中男22例,女14例,病程1个月-24个月,平均8.8个月。突出节段L4-5 19例,L5-S1 17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和腰骶部疼痛。手术指征:1BMI≧28㎏/㎡;2 CT或MRI证实有相应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且突出节段与患者症状体征相符;3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感,直腿抬高试验(+);4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开放组和椎间孔镜组。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和体征方面评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sx±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开放组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6.75±0.71)、(3.20±0.52)、(1.60±0.68)、(1.00±0.64)、(0.55±0.51),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7.20±0.69)、(2.95±0.60)、(1.50±0.51)、(0.90±0.64)、(0.45±0.51),且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6.63±0.72)、(2.44±0.63)、(0.94±0.44)、(0.38±0.50)、(0.19±0.40),且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为(7.00±0.73)、(2.19±0.54)、(0.94±0.57)、(0.31±0.47)、(0.13±0.34),且术后24小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按照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0%、8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显著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20)、12.5%(2/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腿疼痛缓解等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一种有效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