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以日常交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请求”语篇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目前关于“请求”语篇(1)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句子分析层面,从话语分析层面对会话整体的展开模式和礼貌策略的使用倾向进行的考察仍不够全面。另外对接受场合下“请求”语篇进行的研究百花齐放,但是对拒绝场合下请求者的话语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拒绝场合是指在“请求”语篇中,请求者为了自己而给被请求者施加负担,对于某些行为要求,被请求者表明拒绝之意的场合。本研究是从宇佐美(2002)的话语礼貌理论的观点出发,运用自然会话语料,对拒绝场合下的日汉“请求”语篇进行的对比研究。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关于日语和汉语“请求”表达的前人研究,并阐述前人研究的问题点和本研究的课题,同时介绍了本研究中重要的定义和理论框架。第二章,概述会话录音实验的实施情况,对实验对象、会话场景的设定、实验流程和文字化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的fisher精确检验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认定日汉两国语言在拒绝场合下构成“基本态”的“表述连锁链”和“会话展开模式”,同时对礼貌策略进行定性分析。第四章,笔者根据会话录音实验的结果,将请求语篇分成开始部、主要部、结束部三部分,考察日汉两种语言各个“表述连锁链”和“会话展开模式”的使用情况,并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另外以请求的主要部分“请求”和“再次请求”为研究对象,对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使用的礼貌策略进行考察。终章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结论和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得出的结论可总结为以下三点:(1)顾虑、后话题插入、道歉只出现在日语母语者的“基本态”中,替代方案、再次请求、感谢只出现在汉语母语者的“基本态”中。在请求表达连锁链中,日汉语在“再次请求”、“替代方案”、“后话题插入”、“道歉”项目存在显著差异。汉语母语者使用“再次请求”和“替代方案”的频率高,使用“后话题插入”和“道歉”的频率低,可以说是因为受到了中国的文化语言习惯及社交软件普及的影响。日语母语者多使用“道歉”,汉语母语者多使用“感谢”。另外,在日语中,面对请求人的请求,如果对方有否定的反应,请求人马上会撤回请求,但是在汉语中,则有反复请求的倾向。(2)日汉两语拒绝场合下“请求”语篇的“会话展开模式”不同。与接受场合的“会话展开模式”相比,在FTA(face-threatening acts,威胁面子的行为)度较高的“请求”场合下,日汉两种语言都倾向于在请求方进行请求时,采取增加委婉部分的方式来达到缓和的作用。(3)在“请求”部分,可以观察出虽然日汉两种语言均多使用消极礼貌策略,但是有很多日语母语者也使用了间接性策略。而比起“请求”,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再次请求”部分更多使用可以表现出与对方亲近感的礼貌策略。这是因为,请求对方一次后,可根据被请求方的反应调整表达方式,从而选择更恰当的礼貌策略。本研究通过比较日汉两国语言在拒绝场合下请求语篇的特征,对日汉语用学对比研究做出贡献,并将会在日语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另外,本研究将“请求”语篇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礼貌策略相结合,研究结果有助于避免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误解和摩擦,并进一步加深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