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第23次会议通过审议,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启动职业化培养模式,专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技能扎实、知识全面的高级翻译人才。与传统偏重学术研究的翻译培养模式不同,MTI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开始接受翻译理论和翻译实战双重训练。在整个学习和实习实践过程中,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类型的翻译文本,包括文学文本、学术文本以及各种商业文本。文本类型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其文本功能便不相同,原文借由译文达到的目标也存在差异。静态化笼统处理所有文本,一味地强调译文对原文"忠实"或者译文与原文"等值"的翻译策略,认为翻译应该严格遵守"信"的原则,源语在目的语中不得删减和改译,显然行不通。用此种翻译观无法系统、全面、合理地指导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活动,很难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作为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提供了分析、解决实用翻译问题的全新视角。该学派将翻译看作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着重强调译文在其文化中的功能,认为译者必须根据译文在其文化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担负的目标,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该理论赋予译者更多的自由,以实现译文在其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在文化或者语言方面对原文做出适当调整,使译文更好地适应其文化和读者。十分适合指导面对不同体裁、不同功能文本尤其是应用型商业文本的MTI翻译从业者的实践活动。"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从文本功能出发,选择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采用合适的翻译技巧,更好地实现"美",实现"真",实现"用"。本翻译实践报告正是以功能主义翻译观为依托,以本人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文学翻译、学术翻译以及在北京365翻译公司和南京金陵翻译院等翻译公司兼职实习期间接触到的各类应用型商业翻译为基础,以对不同文本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的形式,探索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规律,求得与不同类型文本相匹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概述功能主义翻译论和相关的文本理论,为接下来的实践分析夯实理论基础。功能主义目的论翻译观注重翻译的交流目的,将对原文的功能类型和文本体裁的关注与对文本外部语言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确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十分适合要面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目的的翻译文本的MTI专业翻译从业者。第二章是文学型文本翻译案例分析。"文学是玩味语言的,属于艺术的范畴"。文学翻译亦然,以表达性、创造性和欣赏性为突出特征。本章先概述文学文本的功能,基于其功能确定翻译策略,按照"从大到小"、"从面到点"的顺序,从语篇、句子、词语三个层面探索如何具体执行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目标。第三章是应用型信息文本和指示文本翻译案例分析。应用型文本"求译文之用,无用而不立"。本章将文本功能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从合同文本翻译、公司章程翻译、宣传材料翻译、英法翻译、工程施工手册和机械设备安装维保手册类大型稿件翻译、问题文本处理等案例出发,以其功能为依据,从语篇、句子、词语等角度,具体分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应用型商业文本翻译处理策略和方法。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结合对各个文本功能的分析,归结出相应地翻译规律:文学文本求"真"求"美",应用型商业文本求"真"求"用",并对翻译策略进行选择。另外,从译者的主体意识、职业翻译技能意识、翻译立场、综合素养等方面,对自己的翻译行为加以适当规范,以提高对各类文本功能及其相应翻译策略的判断能力,更好地做好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