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以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汉江上的奇迹”,又因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暴露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学者从金融自身的角度探讨了问题的原因,而对于产业政策的失当则探讨不足。本文以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理论为逻辑起点,从韩国实行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环境背景、政策措施出发,对韩国的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内涵和实施所需要的具体条件。从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看,它是在传统的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今世界大量的双向贸易只能用规模经济、产品创新等动态优势来解释的条件下产生的。传统的贸易理论以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自由贸易是最好的贸易形式。而实际上,经济生活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这样一来,对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的贸易模式的解释便催生了新的贸易理论,即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理论。接着,本文以“租”和“外部经济”为基础,论述了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内涵,并对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具体条件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了韩国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具体背景。对韩国的国土面积、人口和劳动力状况、自然资源、教育情况、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和贸易环境以及韩国实施经济职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全面介绍。从韩国的国土面积看,韩国国土面积狭小,仅为9.9万平方公里;人口稠密,全国总人口达1970年为3224万人,城市中每三个经济自立人口就有一个失业或半失业,农村中的隐蔽失业和半失业也大量存在;从自然资源来看,韩国自然资源贫乏,仅动力资源就有70%需要进口;由于日本长期的殖民统治和三年朝鲜战争的破坏,使韩国的民族资本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国内资本积累不足;韩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1960年韩国90%的适龄儿童入学,1962年韩国的科技人才达到了20.9<WP=40>万;这一时期,美国为韩国提供了巨额援助,美日两国广阔的市场又为韩国的产品输出提供了场所,加之当时世界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和韩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都为韩国实行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韩国实行的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韩国对出口产品的扶持和补贴政策,主要有:建设出口工业团地、综合贸易振兴会社、对出口产品实行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从韩国对出口产业的扶持和补贴政策看,分为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扶持和补贴三个阶段。以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实施产业发展法规和税收金融优惠为主,对大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信贷配给,形成了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第四部分对韩国的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大力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的发展是十分明智的正确选择,符合本国的成本优势,有利于增加本国工人的工资总额,进而增加本国的总体收益。对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政策,认为这一政策有利有弊,并对这一政策的利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一政策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发挥本国劳动力丰富和资本要素逐渐丰裕的优势,形成本国的规模经济。但是,由于对重化学工业的投资和补贴过快过猛,要素供给的增长赶不上对要素的巨大需求,使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价格迅速上升,不仅削弱了轻纺工业的发展空间,也制约了重化学工业自身的发展。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在短期内效果并不理想,但长期来看却提高了韩国经济的技术水平。最后一部分则总结了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启示。认为要实行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必须发挥本国的成本优势,注意所扶持企业的专业化和本国产业的相对集中,同时要把产业政策和出口政策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