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濒危物种一样,世界上的大量语言正濒临灭绝。语言濒危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语言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同样不可或缺。同时他们还认为语言是一个集团身份的标识,语言的灭亡意味着身份的丢失。因此他们号召大家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濒危语言,这一号召得到了世界诸多语言机构的呼应。然而语言学家仅是从自己研究的角度论证了拯救濒危语言的必要性,他们忽略了在语言保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即说话者的态度。在中国,由于国家大力普及普通话,地方方言的使用相应地日渐衰落。本文以南通方言(南通市区话)为例,针对南通话日渐衰落的现象,对二十位南通当地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主要了解他们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以及抱有这种态度的内在原因,同时还了解他们是否认为有必要去复兴南通话。将说话者的态度与语言学家的观点进行对比,以此论证语言学家的观点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汉语方言环境,以及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来进行濒危语言的拯救工作。主要的发现如下: 1.南通话正在衰落。在家庭里,父母更多地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普通话不仅进入家庭,而且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使用语:如学校、工作单位、新闻媒体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六项测量语言濒危程度的指标,南通话可鉴定为严重濒危。 2.90%的受访者清楚地表明他们并不在乎南通话的衰落,部分人甚至表示可以弃用南通话,改讲普通话。他们认为:学好普通话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南通话对于外人来说是非常晦涩难懂的语言,听起来不如普通话或吴语好听,而且讲普通话意味着一个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是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另外,南通由于位于江淮官话和吴方言的交汇地,南通人长期处于多种方言相互接触的环境中,因而他们对于普通话的接受速度更快。同时,他们并不认为他们会因为不讲南通话而丢失南通人的身份,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地是比语言更重要的身份标识。 3.大部分的受访者不赞同语言学家提出的关于拯救语言的五项措施,他们认为在当地实行这些措施是不实际或没有必要的。不过有趣的是,他们认为将南通方言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倒是一项不错的建议。 以上发现表明,说话者对语言濒危现象的看法与语言学家的看法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语言学家用以支撑自己观点的两个要素——语言多样性和语言是身份的标识都没能得到说话者的认同,而且语言学家提出的拯救濒危语言的措施也没有得到说话者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语言学家为拯救濒危语言作出多大的努力,其效果也将是不明显的。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语言规划和拯救措施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认为由于说话者对其语言的态度是决定语言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语言学家作为局外人并不能改变语言的命运,他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将语言记录下来,以期日后能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