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萝卜(Raphanus Sativus L.)为十字花科萝卜属蔬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在我国蔬菜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萝卜病害一直是影响我国萝卜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同时危害也最为严重的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和黑腐病两大病害。为了实现对病害的有效防治,提高萝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培育抗病品种。我国作为萝卜的起源地之一,种质资源丰富。开展萝卜资源对TuMV和黑腐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筛选优异抗源,解析其抗性遗传规律和挖掘抗性基因,对萝卜抗病基础理论研究和抗病遗传育种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和目的,本研究对前人初步鉴定评价获得的部分代表性的萝卜抗、感种质资源进行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重复鉴定,筛选出典型抗、感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萝卜特定抗源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QTL定位分析以及分子标记的方法,对萝卜TuMV和黑腐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进行解析,挖掘抗病基因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萝卜代表性种质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重复鉴定:在萝卜种质对TuMV和黑腐病田间和苗期抗性初步鉴定筛选的基础上,对其中的26份抗、感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的自交系进行了苗期抗性重复鉴定。筛选出对TuMV高抗的材料12份,抗病材料8份,中抗材料5份,感病材料1份;对黑腐病抗病的材料3份,中抗材料6份,感病材料6份,高感材料11份。在这些材料中,发现对TuMV和黑腐病均表现抗病的材料2份,均表现感病的材料1份。2.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研究: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分析法对萝卜抗TuMV和黑腐病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在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病优势育种中亲本的选择和选配原则。同时,利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的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萝卜抗两种病害的遗传特性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明确了萝卜对TuMV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对黑腐病的抗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同时存在多基因效应。并对各遗传模型中抗性表现的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以及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进行了详细解析。各世代抗病毒病主基因遗传率在55 %~95 %之间,多基因遗传率为0~40.9 %,环境方差仅占总方差的4.3 %~10.1 %;F2世代抗黑腐病主基因遗传率为72.4%,多基因遗传率为9.07%,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为18.5%。3.萝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利用同时对萝卜TuMV和黑腐病存在明显抗性差异的自交系构建了包括36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以此群体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优化的萝卜SRAP分子标记技术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萝卜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9个连锁群,由196个标记组成,图谱总长度736.2 cM,平均图距3.76 cM。4.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应用构建的萝卜分子遗传图谱,通过多QTL模型作图法,首次对控制萝卜TuMV和黑腐病的抗性基因进行了QTL定位与遗传效应分析,共发现了控制萝卜对TuMV抗性和黑腐病抗性的4个QTL,这4个QTL分布在LG3和LG5连锁群上。在控制萝卜对TuMV抗性的2个QTL中,1个为增效位点,1个为减效位点,QTL的贡献率分别为7.3 %和11.7 %;控制黑腐病抗性的2个QTL中,有1个为增效位点,QTL的贡献率为26.6%,1个为减效位点,QTL的贡献为45.3 %。同时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法对萝卜TuMV不同抗源的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找到一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CoMe7F/BEm12R-120,连锁遗传距离为7.9 cM。5.与无毒基因对应的萝卜抗黑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首次应用从黑腐病菌Xcc8004中分离出来的8个含有特定无毒基因的菌株对20份萝卜黑腐病抗、感材料进行筛选,发现有12份材料对不同的无毒基因菌株存在抗性反应,表明这12份材料中含有与相应的无毒基因对应的抗性基因。同时,应用以KB07-3和KB07-10为亲本构建的F2分离群体,采用BSA方法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与无毒基因Xcc3176对应的抗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找到了一个与该抗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