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氰戊菊酯、辛硫磷、灭多威和硫丹4种代表性杀虫剂对我国山东泰安、山东夏津、湖北天门3个地理种群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进行了抗性测定;利用增效剂法和生化测定方法检测了3种群棉铃虫抗药性机理;利用点滴法进行了高效药剂的筛选;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药性及其机理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FAO推荐的微量点滴法,测定了山东泰安、山东夏津和湖北天门三个棉区棉铃虫种群对4种代表性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山东泰安、山东夏津、湖北天门棉铃虫的的LD50分别为115.22μg·g-1、367.01μg·g-1和495.23μg·g-1,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分别达315.8倍、1005.8倍和1357.2倍,3种群棉铃虫对氰戊菊酯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辛硫磷对山东泰安、山东夏津、湖北天门棉铃虫的LD50分别为11.929μg·g-1、14.413μg·g-1和27.079μg·g-1,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分别为1.8倍、2.2倍和4.1倍,3种群棉铃虫对辛硫磷均处于低抗或较敏感水平。灭多威对山东泰安、山东夏津、湖北天门棉铃虫的LD50分别为33.696μg·g-1、44.982μg·g-1和27.547μg·g-1,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分别为4.7倍、6.2倍和3.8倍,3种群棉铃虫对辛硫磷均处于低抗水平。硫丹对山东泰安、山东夏津、湖北天门棉铃虫的LD50分别为103.69μg·g-1、57.455μg·g-1和25.903μg·g-1,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分别为1.9倍、1.1倍和0.5倍,3种群棉铃虫对硫丹均处于敏感水平。与2001年测定结果相比,3种群棉铃虫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衰退程度主要与转Bt基因棉的种植有关。2.增效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主要由棉铃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作用的增强引起的,酯酶活性的提高和表皮穿透率的降低也是引起棉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的重要原因;对辛硫磷和灭多威的抗性主要由酯酶活性的提高引起的,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增强和表皮穿透率的降低也有一定关系;因棉铃虫种群对硫丹处于敏感水平,各增效剂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3.生化测定表明,3个棉铃虫抗性种群在蛋白含量、P450含量、羧酸酯酶比活力、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谷胱甘肽含量方面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说明棉铃虫田间抗性种群抗性机理复杂,多功能氧化酶、水解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解毒代谢能力的增强以及靶标酶的钝化是引起棉铃虫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各种群间的抗药性水平又与不同的地理种群抗药性机理有着密切关系。4.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幼虫存活率、蛹重以及未成熟期历期都有显著影响,3d和6d幼虫存活率都显著低于其它种群,6d幼虫虫重和蛹重显著低于其它种群,未成熟期显著长于其它种群。用含转Bt基因棉叶的饲料饲喂4代后,经普通饲料稳定后幼虫存活率、6d幼虫虫重、蛹重以及未成熟期历期均有明显恢复,但仍略低于夏津种群。5.在室内不接触任何药剂的情况下,用普通人工饲料饲喂田间抗性种群5代后,该种群对氰戊菊酯、辛硫磷、灭多威和硫丹的抗性倍数衰退率分别为40.8%、8.08%、8.71%和4.46% ,而用混有转Bt基因棉叶的人工饲料饲养该种群棉铃虫4代并用普通饲料稳定一代后,对4种药剂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78.16%、28.26%、27.95%和23.94%。说明近年来棉铃虫田间种群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衰退不仅与田间用药量的降低有关,还与棉铃虫取食转Bt基因棉有关。6.通过生化测定得出,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药性的影响主要与多功能氧化酶的解毒作用有关,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的差异及其羧酸酯酶结构的改变也是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药性影响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