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事关国家方针政策落、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基层政权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方式,即在划小治理单元的基础上,通过行政下沉和自治下沉来解决社区以下层级治理单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社区成员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将这些社区治理实践统称为“微治理”。从理论层面来看,作为一种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微治理”涉及到国家能力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完善、社区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与优化等问题。研究“微治理”的生成与发展对于研究社区治理,理解基层政权的运行方式以及发掘基层群众自治的内在潜力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共同体理论、规模与参与理论、合作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对社区“微治理”现象进行研究,一方面应用这些理论来对标实践,将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检视理论,分析其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非单方面依靠顶层设计就可以实现,它需要在地方的不断地摸索和试验过程才能找到适合的方式和道路。社区治理中的“微治理”创新实践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有益尝试深化了我们对基层治理规律的认识,推动了社区治理的新发展。回答“微治理”发生的深层动机、“微治理”单元的划分方式、“微治理”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提升“微治理”的成效等问题,对于推动基层“微治理”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揭示社区治理的深层运行机制,展示社区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何在不同治理主体的共同行动下达成解决方案,具有直接的现实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微治理”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对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介绍“微治理”的一般原理,该章从规模与治理绩效的关系、行政与自治的张力以及社会资本三种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微治理”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较小的场域空间内形成自治和行政之间的平衡,并通过加强社会资本从而提高治理单元内自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治理绩效。第三部分是第二章,介绍我国当下城乡社区“微治理”的现状,具体分析了当下城乡社区“微治理”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各治理主体的具体情况。第四部分是第三章,主要分析“微治理”的形成原因,该章从社会变化、加强党的领导、解决基层自治空转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微治理”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同时是应对基层群众自治处于“空转”状态的有效解决方案。它既是地方政府在现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主动开展治理创新的产物,同时也是现实问题倒逼政府作为的产物。第五部分是第四章,主要介绍“微治理”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类型以及维持“微治理”运转的机制,提出“微治理”有四种类型,分别是行政主导型、成员自治型、市场主导型、以及混合型,并对这四类“微治理”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分析。在“微治理”的机制部分,主要介绍了维系“微治理”正常运行的六类机制,分别是资源整合机制、赋权与约束机制、集体决策与协商机制、多主体协调机制、人员产生和对接机制,以及支持和保障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维持了“微治理”过程的正常进行。第六部分是第五章,主要分析“微治理”的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从功能方面看,“微治理”提升了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了国家能力以及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程度。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作为一种治理实践的“微治理”依然在治理主体间关系定位方面没有完全理顺,同时存在“二次行政化”、碎片化以及可持续性的风险。最后一部分是第六章,主要是探讨了完善社区“微治理”的路径问题。本章从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微治理”的机制建设、完善自治相关制度建设、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以及加强“三社联动”六个部分提出如何完善符合当下我国实际的“微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