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地区近现代民族关系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重点发展和调控的一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和谐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谐的坚实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必然带来和谐的民族社会。和谐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发展重要指标之一。   僻处于西南边疆的云南省西北部是我国多民族交错杂居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纳西、藏、白、彝、傈僳、普米、怒、独龙等15个少数民族。其地东接四川,北上西藏,西连缅甸和印度,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由于其所处区位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等重要交流通道的汇聚交融之地。滇西北地区属于汉文化、藏文化、缅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同时又是纳西、藏、傈僳、独龙、普米、白等民族文化圈的重合交叠区,历史上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而且民族关系随时代发展而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特点及规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云南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也对内地和全国的安定团结和政治稳定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本论文以西南边疆地区具有重要地缘意义的滇西北地区作为研究范围,在评述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时期,从历史与现状、地方与国家等多个维度,梳理了不同时期滇西北民族关系历史变迁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近百年来英、法、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地处边远,山高谷深,交通闭塞、文化科技落后,滇西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极端薄弱,人民生活极其贫困。为了适应当时对敌斗争的需要,迅速改变旧中国民族压迫造成的民族隔阂,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和国家就是从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交朋友开始,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解决特殊困难和问题,从而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完成了民族地区社会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革,从根本上清除了剥削制度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经济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滇西北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自治州以及四个民族自治县的成立,实现了滇西北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形成。“文革”十年内乱,民族政策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特殊扶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努力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使各族人民群众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维护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滇西北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滇西北地区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由于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民族矛盾和摩擦。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是:   1.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区域内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格局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正是这种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关系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2.滇西北民族关系格局是历史上各民族基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实现各自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优化自身发展,民族本体与外环境发生有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均衡的族体空间分布状态与稳定结构。   3.滇西北民族关系不仅包括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内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产生民族交往与联系的各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不仅包括不同区域内(两州一市或区、县、乡)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区域内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4.滇西北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是形成滇西北民族关系的基础。民族素质与结构、族体规模是形成民族关系的先决条件。民族素质包括民族身体、心智、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等素质:民族结构包括民族家庭、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民族自身素质与结构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展开族际竞争的基本条件。   5.民族生存与发展是民族交往的基本动因,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形成的前提。公平合理的民族交往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差别摩擦的民族交往形成民族矛盾。语言是民族交往的基本工具;民族经济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民族社会为民族关系存续与发展提供相对固化的生活方式与形态,为民族个体的发展实现整体性助推。   6.民族权益是民族关系的核心。历史以来,滇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内各民族自身内源性与生态、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等区域外生性因素实施互动共同产生作用的结果。当外生性因素共同产生作用以充分保障并实现各民族权益,达成彼此间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滇西北民族关系朝良性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外部输入性因素未能满足或实现民族自身权益,并造成新的结构性失衡时,滇西北民族关系会朝着不稳定或对抗纷争的方向发展。   7.民族政策作为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民族关系调控的重要手段与方式,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良性秩序与规范。历史上,滇西北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民族政策是滇西北民族关系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决定其民族关系状态的主因。民族政策实践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同推动着民族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当民族政策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生认知不足、价值导向或执行偏差等问题,则对滇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将产生负向作用。   8.在阶级社会,滇西北地区形成的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民族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滇西北地区逐渐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格局。   9.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对民族关系来说是社会优化与社会失衡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兼有,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其中最为积极的影响是使各民族从封闭和相对独立走向开放和相互依赖,使民族关系由隔离走向融合。但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使各民族的传统和异质性发生碰撞和出现文化价值规范的冲突,同时社会结构转型也是社会利益的调整,民族之间必然会发生文化价值冲突、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   10.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华各民族发展、繁荣的基本纬度。在追求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民族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和民族分层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大区域数字影像地图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文对ERDASImagine和Photoshop结合使用 ,并利用航空像片制作大区域数字影像地图的方法作了详细叙述 ,同时对数字影像地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近几年来,物业服务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其中以第三方侵权(如盗贼、抢劫等)物业服务企业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而产生的纠纷尤为突出。而分析上述纠纷,关
旭日初升,晨光朗照,山坡梯土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层层梯土上种满了果树,浓密翠绿的叶子中间点缀着盛开的花朵,洁白的花朵也被阳光映红。这是一个灿烂的早晨,面前是开满鲜花的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日益关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并采取多种手段展开公共外交。但这些公共外交举措的效果,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2011年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国宣传片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和扩大,我国旅游业已逐步进入到区域旅游时代。区域旅游产业要发展就必需重视区域间的合作,坚持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即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统一品牌
城市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的选择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 2 5cm km ,从而便于城市大比例尺测图和市政工程的施工放样。该文从变更中央子午线和投影面入手 ,对石家庄市平面坐标系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以新安全问题为核心的国际犯罪日益增加,国际治安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步上升,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治安合作在频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足。而且,对于国际治安合作的障碍因素的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规模侵权案件不断涌现,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和2006年的“红心鸭蛋”事件,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三
表达自由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苏联剧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表达自由的角度对苏联剧变进行了分析:首先论述了表达自由的基本理论,为文章奠定了理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