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笛从为戏曲伴奏的形式脱胎出来,成为独奏乐器立于舞台之上是在20世纪中叶开始。从单一取材于传统音乐元素创作、改编到多元化的现代竹笛重奏作品,近现代笛乐快速的发展已到达一定的高度。再突破,再科学创新成为笛乐人迫在眉睫的任务。2012年中国竹笛乐团的创建打开了笛乐新局面。区别于单一配置的竹笛二重奏、三重奏以及一般性民族器乐合奏、重奏,填补了竹笛多声部重奏的空白,提供了一个竹笛综合学术、创作及实践平台。在纵观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器乐的发展趋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而对于新音色的探索是其探索的方向之一。20世纪以后的近当代音乐,不再满足于传统音色带来的听觉效果,对于复合型新音色的探索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和趋势。中国竹笛乐团在引领竹笛重奏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尝试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音响组合。《莽原》是张维良先生创作于2014年初,也是中国竹笛乐团探寻竹笛乐器与各类乐器融合表现可能性的一次成功突破。本文以《莽原》为研究文本,以音色融合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对谱例的具体分析,结合直观听觉和作品演奏,探讨如何实现竹笛重奏形式的多重音色融合及其合理性与重要性,以及发展空间的探讨。其中论述的多重音色融合的定义,并非是“新音色”的概念,即新乐器或是挖掘例如弦乐器、钢琴等等传统乐器一系列非常规演奏手法,寻求新的音响效果和更具有张力的表现形式。《莽原》中的音色是基于传统乐器的常规演奏手法,利用的是东方与西方的乐器的自身属性赋予的音色特点,更侧重于强调“融合”,通过对乐曲中的每一种乐器,每一组结构,每一个段落分层围绕音色融合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在感官上,音乐色彩富有层次、丰富的音响效果,以及曲作者对于“莽原”这个词的音像描绘。本文的具体写作思路为:第一章对竹笛重奏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也侧面反映《莽原》体现出的突破点与创新点。第二章对《莽原》的谱例具体分析。通过配器的运用、和声调式的安排、织体的构思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音色融合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章进一步探讨演奏中主要的技术难点与训练方法以及作品体现的前瞻性反映其价值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