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春节过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其后,“民工荒”现象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2010年经济逐步复苏之后,“民工荒”再一次出现并迅速蔓延,袭卷全国。现今,“民工荒”丝毫没有退去的趋势,并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难题。对于长期以来被视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国家,“民工荒”在我国的出现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民工荒”问题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更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从我国“民工荒”的发展情况来看,自2004年首轮“民工荒”爆发至今,我国的“民工荒”现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民工荒”的总量规模、行业结构、主体结构、时间分布等方面的特征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结合劳动力流动理论,在分析我国“民工荒”变化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民工荒”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包括农民工主体的结构分化、农民工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工资差距不断减少、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房价和房租持续走高、惠农政策效应凸显等在内的诸多因素是导致“民工荒”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在现有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下,“民工荒”在程度和范围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民工荒”日趋常态化。尽管“民工荒”具有不利的影响,但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来看,“民工荒”的发展趋势恰巧为我国经济的深化转型提供了机遇。其一,“民工荒”的持续改变了要素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配置模式,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均衡配置,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二,“民工荒”的持续推动了农民工工资的上涨,进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其三,“民工荒”倒逼推动了我国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减少了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因此,应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来应对“民工荒”,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包括:继续强化制度创新、提高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移、改变企业的用工模式和理念、全面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建立差异化的农民工回流和畅流机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