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国平,当代中外乐坛倍受赞誉的作曲家之一。他很小就与音乐结缘,从事晋胡演奏及民乐相关工作,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专业学习作曲,毕业远赴德国留学,学成归国回母校任教,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众不同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不断提升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与差异,颐养了他的性情,训练了他的眼界,开阔了他的心胸,给予他对音乐更深的感悟和更全面的认知。他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兼具,感性与理性并长,数十年的辛勤写作、笔耕不辍,他很多的作品以极具辨识度的音乐语言成就极具个性化的创作风格,既体现出精湛的写作技术,又散发着温厚醇和的民族性气息。本文从贾国平教授众多的作品中,选取他分别创作于2001至2005之间的《冰与火的幻象》、2014年的《万壑松风》和2018年的《聆籁》为分析对象。这三部大型管弦乐作品以相异的预置素材、控制及运用手段构成,无论是对传统音乐元素的援引,还是对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术的运用,都以深度改造的面貌呈现,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三部作品虽然都创作于21世纪,但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给作品的横向比较与纵向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首先从与预置素材及传统元素运用有着直接关联的音高层面切入,解析每部作品的预设规则,厘清其中各类具体音高材料的实际运用方式。如《冰与火的幻象》以纯粹的五声化三音组为基底,但通过别出心裁的预置极大地拓宽了作品表现力,总体五声性因素的运用灵活且不拘泥,引用的古琴曲片段巧妙融入预置素材的凝练载体当中;《万壑松风》以十二音序列作为核心音高材料,但通过自创的派生音列手法避免让序列直接参与音高的构建和运动。再次从配器的角度切入,梳理三部作品在赋予音高外部轮廓及形象特征的音响织体形态方面,使用的各类个性化手法:如同质性织体异质化,或异质性织体同质化这般有别于常规的配器手段。最后考察三部作品在节拍划分、节奏律动层面所表现的特征:如常规节拍脉动基础上的非规整时值切割,实施全局数控而非契合所用节拍的节奏组织方式等。使得作品既与传统血脉相联,又充满现代感,展现了作曲家高明高超的创作技艺和鲜明鲜活的个性化风格。本文试图通过所选三部作品,通过以上几个维度,解析贾国平教授管弦乐作品的创作特色及发展脉络,以期管中窥豹,揭示他近20年来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风格特征,以及在中西方音乐元素交融领域实践创新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