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古今内服处方、外用处方中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用药规律;总结任勤教授临床辨证治疗小儿湿疹的用药规律,及进一步探讨任勤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思想经验。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以输入关键词为检索方法,如“湿疮”、“奶癣”、“四弯风”、“胎藓”等,检索出汉朝至清朝时期医家治疗儿童湿疹的文献;以四大中文电子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建库初至2021年2月中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相关文献,并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条文相关信息,整理录入到Microsoft Access2010建立的“儿童湿疹文献数据录入系统”中,运用IBM SPSS Modeler18.0对古今儿童湿疹内服、外用中药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运用Microsoft Access2010建立“儿童湿疹临床数据录入系统”,筛选、整理、录入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任勤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门诊病历资料,运用IBMSPSSModeler18.0对任勤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处方中的药物进行用药规律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任勤教授临床治疗小儿湿疹的思想经验。结果:共检索古代方剂70首,其中内服中药处方36首,外用中药处方34首;现代文献2117篇,纳入合格文献198篇,其中内服中药处方128首,外用中药处方121首,内服+外用处方9首,对筛选出的古今处方进行分析:四气方面,古代内服处方用药为寒、温、微寒、平,外用处方用药为寒、温、平、微寒;现代内服处方用药为寒、微寒、平、温,外用处方用药为寒、温、微寒、平。五味方面,古代内服处方用药为苦、甘、辛、淡,外用处方用药为辛、苦、涩、酸;现代内服处方用药为苦、甘、辛、淡,与古代内服处方药物药味相同;外用处方用药为苦、辛、甘、咸。归经方面,古代内服处方药物主入肺、心、肝、脾经,外服处方药物主入肝、大肠、肾、脾经;现代内服处方药物主入肺、胃、脾、肝经,外服处方药物主入肝、肺、肾、胃经。药物频次方面,古代内服处方频次位于前15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当归、柴胡、栀子、干地黄、防风、荆芥、川芎、人参、牡丹皮、黄连、木通、连翘、赤芍,其中“茯苓→甘草”“当归→甘草”“柴胡→甘草”关联程度较高;古代外用处方频次位于前15位的药物是轻粉、白矾、黄连、黄柏、龙骨、松香、雄黄、铅丹、硫黄、蛇床子、樟脑、大风子、大黄、滑石、寒水石,其中“龙骨→白矾”关联程度较高。现代内服处方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依次为甘草,白鲜皮,薏苡仁,金银花、干地黄,苦参,茯苓、牡丹皮,蝉蜕,苍术,地肤子,连翘,黄芩,黄柏、防风,其中“连翘→白鲜皮”“连翘→甘草”“金银花、白鲜皮→甘草”关联程度较高;现代外用处方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依次为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金银花,甘草、马齿尖,荆芥,防风,黄连,白矾,紫草、蒲公英,苍术,其中“地肤子→苦参”“白鲜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苦参”关联程度较高。学术经验传承中,共纳入任勤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患儿116例,处方171首,包括风热证46首,湿热证59首,脾虚湿蕴证23首,血虚风燥证43首,对筛选出的处方进行分析:任勤教授用药四气以寒、温为主,微寒、平次之;用药五味以苦、辛为主,甘、淡次之;归经以肝、肺经为主,脾、胃、心经次之;药物频次方面,总体药物使用频次位于前20位的依次为地肤子、苍术、防风、黄柏、黄芩、白鲜皮、当归、荆芥、白芍、紫草、茯苓、薏苡仁、柴胡、牡丹皮、陈皮、金银花、川芎、甘草、蒲公英、厚朴。对处方的用药规律及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物组合为黄柏、苍术、白鲜皮、地肤子、防风、黄芩、当归、荆芥等8味药物的相互组合,其中核心药物为苍术、黄柏,两者的关联性最强,临床4证随证加减用药,各具特色。结论:古今文献研究方面,古代内服处方苦寒治之,甘温并调,佐以辛淡散之,并增加了平性药物的使用;外用处方药物寒温并用,辛苦同施,佐以涩、酸收之。现代内服处方苦寒治之,甘平同施,佐以辛温散之;外用处方药物寒温并用,辛苦同施,佐以甘、咸润之。归经方面,古今内服处方皆首入肺,且古代医家注重入心肝两经的药物,而现代医家注重入脾胃两经的药物;外用处方皆首入肝经,而古代处方以入大肠经为特色。药物频次方面,古代内服处方药物总体功效以健脾祛湿,养血祛风,凉血解毒为主,外用处方药物总体功效以攻毒杀虫,清热燥湿,化腐生肌为主;现代内服处方药物总体功效以疏风清热,燥湿止痒,凉血解毒为主,外用处方药物总体功效清热燥湿、解毒凉血,祛风止痒为主。学术经验传承方面,任勤教授治疗儿童湿疹的药物以苦寒为主,辅以辛温,寒温兼施,佐以甘味调之,使药性缓和。总体功效治以祛风清热,健脾燥湿,润肤止痒,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加减裁方,调整功效。风热证治以疏风清热,燥湿止痒;湿热证治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脾虚湿蕴证治以健脾益气,祛湿止痒;血虚风燥证治以滋阴养血,润燥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