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春季升温苗种培育,得到栉孔扇贝的春季升温苗种,春苗贝经虾池保苗,在崂山流清河扇贝养殖区进行中间培育与养成后,观测养成阶段春苗贝的生长情况及其成活率,尤其是夏季高温期时扇贝的生长和成活率,目的是检验春季升温苗是否可以安全度过来年的夏季高温期;同期观测了春苗幼虫及稚贝滤水摄食情况,以及扇贝幼虫的高效附着技术,为春季升温苗种可安全渡夏以及栉孔扇贝增、养殖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初步研究结果为:1.栉孔扇贝春季升温苗种的培育2006年2月下旬4月下旬,在红岛蛤原良种有限公司进行了栉孔扇贝春季升温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成功,采取在自然水温很低的情况下(6.9℃),逐步升温促熟,经过23天室内亲贝暂养,在52m3水体中共培养出库稚贝(壳长719.58±65.74μm) 1280万粒,保苗后壳长4.92×5.66mm稚贝830万粒。本次出库稚贝的中间培育采用改造后的的虾池(80亩),虾池中水温适宜,饵料生物丰富,提高了稚贝成活率,平均保苗率高达65%。2.春季升温苗栉孔扇贝中间培育6月28日,扇贝保苗袋自红岛保苗池移至崂山沙子口流清河扇贝养殖区,经过暂养适应后,采取提早分苗的方法,8月26日分苗到暂养笼,每层平均放苗387粒,生长状态良好,又于11月8日分苗到养成笼中,到07年11月时已经达到平均壳长19.97mm,壳高24.28mm,最大壳长42.89mm,壳高46.33mm。自07年11月养殖至08年9月,平均壳长、壳高为:51.45,56.45mm,大于自然苗:45.45,50.86mm,在养成笼内的成活率为84.25%,死亡率远远低于自然苗,差异显著,成功渡夏。3.栉孔扇贝后期幼虫高效附着技术的初步研究采用底栖硅藻生物黏膜法处理栉孔扇贝附着基,在小规模实验取得成功后,进行了1000m3水体的大型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底栖硅藻处理栉孔扇贝附着基(红棕帘,网片)后,不同的处理批次的附着基虽然数量的绝对值不同,但是处理后的附着基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附苗量和变态率,减少了变态时间。网衣能平均提高附苗量达6.8倍,红棕绳附苗量提高12.3倍,平均变态率提高3.8倍。通过不同的底栖硅藻附着基的处理时间实验得出,底栖硅藻在810℃的培养条件下,各个时间处理组的附着率差异不显著,但是变态率差异显著,7天的培养条件最优,变态率最高,其次是10天组>5天组>3天组。4.盐度、饵料密度和昼夜节律对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滤水率的影响采用静水法研究了恒定温度(24±0.5℃)、饵料密度(3.0×104cells/ml)、不同盐度梯度(20、25、30和35)和恒定温度(24℃±0.5℃)、盐度(30)、不同饵料密度梯度(3.0×104、4.5×104, 6.0×104cells/ml)对栉孔扇贝稚贝(壳长1.1772.017 mm)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S)开始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30之间存在最大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与盐度(S)间的相关关系为FRS =-30.893S2+1691.5S-19610 (r =0.847,以整体干重计算)或FRS =-0.022S2+1.2236S-14.522 (r = 0.928,以个体数量计),通过公式推算在盐度27.8时FRS达到最大值,为3.54L/g·dw·h(2.49×10-3 L/ h·ind);投饵密度(Q)对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Q)有显著影响(P< 0.05),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FRQ=-0.0693Q2+0.6484Q-1.0835(r = 0.722),其变化趋势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推算金藻密度为4.7×104cells/ml时滤水率最大,为0.43×10-3 L/ h·ind。采用静水法研究了18±0.5℃和饵料密度(1.0×104cells/ml)下栉孔扇贝面盘幼虫滤水率的昼夜节律; 24℃±0.5℃和饵料密度(3.0×104cells/ml)下栉孔扇贝稚贝(壳长1.1772.017 mm)滤水率的昼夜节律。实验分别于17:00,21:00,1:00,5:00,9:00,13:00测定了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的滤水率(FRS)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且二者具有相似性。在白天滤水率较低,最低值出现在9:0013:00,幼虫为0.0026ml/h·ind,稚贝为0.1231ml/h·ind,在夜间具有较高的滤水率,最大值出现在凌晨21:001:00,幼虫达0.0258ml/h·ind,稚贝达0.5096ml/h·ind。统计分析表明,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Q)昼夜差异显著(P<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