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作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一直以来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一般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原则。为此,人们使用直接指示、回指、预指等方式,避免语言的重复实现经济性原则,达到传递最大限度信息量的目的。帮助人类实现这一目标的语言手段就是指示。任何语言都有特定的词语来指示或者替代具体语境中的某一成分,而能起指示作用的最常见、最典型的就是指示词。因此,不管是韩语的指示词“(补,的,疋)”,还是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使用频率都非常高。 指示代词的使用和功能分析是相当复杂而灵活的。历来,指称问题是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哲学等众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问题。虽然众多学者从语义、句法、语用以及篇章衔接、话语分析等角度对指示代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为对比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但远不及对动词、形容词等研究得那么深入、那么透彻。对韩汉指示代词,两国的学界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盛产了一大批的硕博士论文和研究成果。只可惜,韩汉、汉韩对比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研究得非常零散,两国学界或者是只对本体进行研究,或者是对比的层次不高或局限于某些侧面上。到目前为止,有关韩汉指示词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少之甚少,没有一篇博士论文,只有一些硕士论文而已。随着中韩两国关系日趋密切,我们有必要提高这一领域的研究层次,整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使之逐步体系化、规范化。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主要从对韩汉指示词的界定、分类入手,重新梳理两种语言指示词的体系,全面、系统地考察了韩汉指示代词的构词法、语义、功能以及对应关系等。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筇一章为绪论,概述了研究目的、意义、韩汉指示词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说明。指示代词本身较为复杂,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研究。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韩汉指示词的概念、词类归属、功能分类等问题,设定了韩汉指示词分类的依据,并根据不同的依据对韩汉指示词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即从构词、语义、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 第三章从韩汉指示词指称体系的构成要素一主体、对象、成分谈起,讨论了韩汉指示词指称体系的特点,阐明了韩汉指示词指称体系的共性和差异。其共性是:第一,韩语、汉语指示体系都体现了话者的“自我中心”特点。第二,韩语、汉语指示词的指示功能,都具有体态功能和象征功能。韩汉指示词的体系都是根据所指对象与参照物的远近距离划分的,而两种语言指称体系的差异就在参照物的设定不同,即韩语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参照物,汉语则说话人一个参照物。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我们初步断定为:“韩语‘(补,的,疋)’是属于人称中心体系的指示词,而汉语‘这、那则属于距离中心体系”有关。 第四章从构词法角度对韩汉指示词进行了分类,把韩汉指示分为基本型和复合型,再把复合型分为并列复合型和偏正复合型,然后分析它们的分布和结构上的特点,最后查找了其产生的原因。韩汉并列复合型指示词虽然数量上、构词能力和句法结构上都呈王见出各种差异,但是两种语言都严格按照“近>远”的原则来排列。韩汉偏正复合型指示词都是由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组成,其核心词部分是封闭式的词根,所以比开放式的词根更容易词缀化,并且其生产性也高。 第五章为韩汉指示词的指不对象及句法搭配对比。主要根据所指对象分为指示人物、指示事物、指示处所、指示时间等几个方面,对它们单独使用和后加其他成分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写。韩汉指示词不仅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成分组配指示各种对象。根据指示对象和后续成分的不同,它们各自的组配时的受限情况都不一致。 第六章探讨了韩汉指示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考察了韩汉指示词的交叉对应和零形式对应,用大量语料统计来分析它们的对应关系,找出各种不同的列应形式。韩语足三分(补,的,疋)型语言,而汉语是一分(这、那)型语言;韩语是SOV型语序,而汉语是SVO型;更重要的是韩汉指示代词的指示体系不对称,所以韩汉指示词的对应关系必然不整齐。其实,实际情况还要复杂,或一对一对应、或一对多对应、或多对一对应、或跟其他形式对应。同时我们还发现,韩语是零形式而汉语或用指示词或用其他形式,反之亦然。 第七章为本论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