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急性肠粘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分布及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方法:(1)SD雄性大鼠36只,按芥子油浓度随机分6组,分别为5%、7.5%、10%、12.5%、15%、17.5%,每组6只。采用肠道灌注芥子油造成急性肠粘膜损伤模型,造模后观察大鼠活动情况,造模后4h全身备皮、尾静脉注射EB,造模后5h、10h、15h、20h、25h分别观察EB渗出点的分布,采用皮肤定位结合全因素聚类分析、轮廓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渗出点随浓度及时间变化的分布规律。(2)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5只)和生理盐水组(15只)。肠道灌注15%芥子油造成急性肠粘膜损伤模型,造模4h后背部备皮、尾静脉注射EB,造模后5h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分别记录“肾俞”、“大肠俞”组织是否有蓝点,模型组有蓝点为EB渗出组,无则为非EB渗出组,之后用打孔器取下“肾俞”、“大肠俞”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标记这些部位肥大细胞的聚集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局部CGRP的分布。结果:(1)造模情况:造模后25h内5%、7.5%、10%、12.5%、15%芥子油组大鼠均存活,17.5%芥子油组大鼠死亡4只。大鼠结肠组织粘膜层镜下观察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炎症和溃疡。(2)EB渗出点体表分布情况:不同浓度不同时间EB渗出点其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腰骶段的脊柱两侧。(3)EB渗出点随浓度变化在体表分布情况:平行轮廓检验:EB渗出点行为一致(P>0.05);重合轮廓检验:EB渗出点程度相同(P>0.05);水平轮廓检验:EB渗出点与不同浓度有关(P<0.05),在15%浓度渗出最明显,其次12.5%、7.5%、10%、5%。(4)EB渗出点随时间变化在体表分布情况:平行轮廓检验:EB渗出点行为一致(P>0.05);重合轮廓检验:EB渗出点程度相同(P>0.05);水平轮廓检验:EB渗出点在时间上无明显变化,造模后5hEB渗出趋于完全(P>0.05)。(5)EB渗出点组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急性肠粘膜损伤后体表EB渗出点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呈现聚集,在肥大细胞总数上EB渗出点组与非EB渗出点组、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肥大细胞脱颗粒数上EB渗出点组明显多于非EB渗出点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非EB渗出点和生理盐水组(P<0.05)。(6)EB渗出点组CGRP表达:在EB渗出点组可见CGRP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非EB渗出点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1)急性肠粘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对于不同浓度与不同观察时间点的EB渗出现象,其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腰骶段的脊柱两侧。(2)肥大细胞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体表穴位敏化过程,可能和局部CGRP表达水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