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粮食生产必要的环境条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达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社会长久治安的关键因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对土地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耕地数量和质量呈现减少和下降的显著趋势,因此维持耕地动态平衡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落实和保障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必须坚守我国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对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进行同步、系统的保护。准确的掌握耕地的质量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分布是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建立耕地质量建设基础,对制定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开展农村土地开发整治、复垦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宜春市袁州区为研究区域,以2013年和2017年袁州区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Arc GIS 10.2软件与Geo Da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首先以耕地质量等别为变量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聚集性规律;并对2013-2017年新增耕地质心进行分析,得出新增耕地质量格局整体的发展趋向;然后运用Fragstats 4.2来计算整个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分析得到2013年和2017年袁州区不同质量耕地景观格局特征状况,从而进一步探讨不同区域耕地景观格局定量化的差异变化及其产生的规律;最后提出对应的耕地分区保护措施,实现耕地优质集中保护和差异性综合管理,为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促进农村土地开发整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从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2013年袁州区耕地面积为62797.41hm~2,2017年袁州区耕地面积为62831.98hm~2,表明袁州区耕地在5年间耕地面积有所增长,水田占地面积最多。从耕地新增减少数量以及耕地地类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新增耕地数量最多的乡镇是西村镇,2017年袁州区新增耕地数量最多的乡镇是西村镇,新增耕地数量最多的类别是旱地;减少最多的乡镇是下浦街道,减少耕地数量最多的类别是水田。2017年袁州区新增、减少耕地国家级质量等别均分布于3-13等地间,耕地质量分布参差不齐。(2)由耕地质量质心变化可知,2013-2017年新增耕地质量质心向西偏移1766.81m、向北移动111.38m,质心呈现出新增耕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偏移的运动轨迹,表明耕地质量增长基本保持平衡,整体上移动不大。质心偏移轨迹是由新田乡、湖田乡和辽市乡方向向金瑞镇、洪塘镇和三阳镇方向移动,这反映出金瑞镇、洪塘镇、三阳镇等乡镇耕地利用水平在提高,对耕地的开发利用方式、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管理状况都很良好。(3)耕地质量各等别Moran’s I值结果表明,国家经济等别>国家利用等别>国家自然等别。2013年和2017年耕地质量等别Moran’s I值大小关系相同,均为国家经济等优于国家利用等且优于国家自然等。表明袁州区耕地经济质量等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其空间相对最集聚;耕地利用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弱于经济质量等指数;空间自相关性最弱的是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指数,其空间聚类特性较差,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三个指数的对比分析说明袁州区耕地利用较充分,差异性较小,而耕地自然属性的空间特性差异较大,反映出袁州区耕地自然质量状况较差,但人类对耕地开发和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4)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面,在袁州区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格局指数上,袁州区2013年与2017年耕地各等别斑块密度、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值和平均斑块大小等景观格局指数值在整体上来看变化不大,但都有小幅度减小。在景观水平格局指数中,袁州区耕地蔓延度指数大小说明袁州区国家自然等耕地的连片性较高于国家利用等和国家经济等;景观分离度大小说明国家自然等和利用等的图斑聚集度比国家经济等要高;香农多样性指数大小结果表明自然质量相同的耕地景观复杂程度大于利用质量大于自然质量。但从景观格局指数数值变化的程度来看,耕地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变化不会很大,耕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效益却会受人类利用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强化耕地治理可以适当改善耕地质量。因此国家利用等与国家经济等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值变化幅度要大于国家自然等耕地景观格局指数。(5)基于对耕地质量等别指数的局部LISA聚类分析以及耕地景观格局分析可以将耕地划分为四个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即H-H型,主要分布于新田乡等乡镇,重点整治区即L-L型耕地,集中于水江乡等乡镇,H-H型和L-L型耕地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分布,其耕地质量高低与空间分布一致,景观安全性较高。适度保护区即H-L型所对应区域的耕地,主要分布于金瑞镇等乡镇;调控改良区即L-H型所对应的耕地集中于寨下乡等乡镇,H-L型和L-H型耕地呈现负相关分布,耕地分布零散,无显著聚集现象,景观格局指数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