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交泰丸治疗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加味交泰丸对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8.10至2020.10期间经门诊部招募的60例IBS-D患者合并情绪障碍(抑郁或焦虑),经中医辨证以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证,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予以加味交泰丸,西药对照组予以地衣芽孢杆菌。治疗以每2周(14天±3天)就诊1次,以4周(28天±3天)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指标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情绪障碍(HAMD/HAMA)积分及肠道菌群分析。结果:(1)中药治疗组治疗4周后腹痛、大便性状、大便次数3大主症均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而西药对照组仅对腹痛、大便次数的改善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治疗4周后两组腹痛症状缓解程度均较治疗2周明显(p<0.05)。此外,中药治疗组治疗2周对大便次数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3),但两组在治疗4周后3大主症无明显差异(p>0.05)。(2)中药治疗组对情志抑郁或烦躁、心悸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p=0.04,p<0.05),中药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失眠均较前改善(p<0.05),西药对照组治疗4周后肠鸣、腹胀症状均较治疗前缓解(p<0.05)。(3)两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IBS-SSS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前、治疗2周两组IBS-SSS无显著差异,但治疗4周,中药治疗组IBS-SSS显著低于西药对照组(p=0.0047)。(4)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两组抑郁情绪均较治疗前减轻(p<0.01,p=0.0052),但中药治疗组治疗4周抑郁缓解程度较西药对照组明显(p=0.0187)。同样,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两组焦虑情绪均较治疗前减轻(p<0.01,p=0.008),但中药治疗组治疗4周后焦虑缓解程度较西药对照组明显(p=0.0014)。(5)中药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对酵母菌的抑菌作用强于西药对照组(p<0.01,p=0.0015),治疗4周对肠球菌的抑菌作用强于西药对照组(p<0.01)。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治疗4周对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均强于治疗2周(p=0.0209,p<0.05)。结论:加味交泰丸可改善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于抑郁或焦虑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纯肠道有益菌群地衣芽孢杆菌对照组。目的:基于BDNF-TrkB调控脑肠回路探讨加味交泰丸干预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的效果与机制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50只S-D大鼠,分为5组,包括:①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②IBS-D模型组(模型组,n=10);③IBS-D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组,n=10);④IBS-D中剂量治疗组(中剂量组,n=10);⑤IBS-D高剂量治疗组(高剂量组,n=10)。采用三因素法构建IBS-D肝郁脾虚模型,采用对氯苯丙氨酸大鼠失眠法构建心肾失交模型。通过粪便含水量和1h糖水摄水量评价胃肠功能。采用大鼠腹部回撤反应(AWR)压力阈值的方法来评价大鼠肠道敏感性程度,分析疼痛压力阈值和最大耐受压力阈值。选择两个促炎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两个抗炎因子包括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评估大鼠体内促炎-抗炎系统张力情况。分别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加味交泰丸治疗对于心肾失交型IBS-D模型大鼠BDNF-TrkB通路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16S rRNA分析加味交泰丸干预前后IBS-D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1)大鼠粪便含水量:T2时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粪便含水量明显下降,与T0时水平无明显差异(中剂量组:t=1.983,p=0.075;高剂量组:t=1.055,p=0.315),说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此时粪便含水量明显改善。(2)大鼠糖水摄水量:T2时高剂量(t=2.256,p=0.047)组大鼠1h糖水摄水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组内比较可见,T2时对照组(t=2.937,p=0.014)和高剂量组(t=2.370,p=0.039)大鼠1h糖水摄水量较T0时水平明显上升,说明高剂量组大鼠1h糖水摄水量明显改善。(3)大鼠肠道敏感性:T2时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疼痛压力阈值和最大耐受压力阈值明显上升,与T0时水平无明显差异(疼痛压力阈值:中剂量组:t=1.084,p=0.282;高剂量组:t=1.879,p=0.065;最大耐受压力阈值:中剂量组:t=1.289,p=0.202;高剂量组:t=1.012,p=0.315),说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疼痛压力阈值和最大耐受压力阈值情况明显改善。(4)促炎-抗炎平衡:促炎因子方面,T2时治疗组大鼠促炎因子TNFα(低剂量组:t=4.886,p<0.01;中剂量组:t=5.244,p<0.01;高剂量组:t=7.936,p<0.01和IL-6(低剂量组:t=4.211,p<01;中剂量组:t=5.483,p<0.01;高剂量组:t=7.501,p<0.0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T2时高剂量组大鼠促炎因子TNFα(t=2.752,p=0.007)和IL-6(t=3.973,p<0.01)水平明显低于低剂量,说明高剂量交泰丸对于大鼠促炎因子水平的改善能力最强。抗炎因子方面,T1时两组大鼠抗炎因子IL-4(中剂量组:t=2.439,p=0.017;高剂量组:t=3.404,p=0.001)和TGFβ(中剂量组:t=2.625,p=0.011;高剂量组:t=3.628,p<0.01)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T2时高剂量组大鼠抗炎因子IL-4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t=3.393,p=0.001),说明高剂量加味交泰丸对于大鼠抗炎因子水平的改善能力最强。(5)各组大鼠BDNF-TrkB通路激活情况:T2时,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BDNF mRNA(低剂量组:t=4.254,p<0.01;中剂量组:t=4.919,p<0.01;高剂量组:t=5.504,p<0.01)和TrkB mRNA(低剂量组:t=4.561,p<0.01;中剂量组:t=4.827,p<0.01;高剂量组:t=5.661,p<0.01)、BDNF蛋白(低剂量组:t=5.232,p<0.01;中剂量组:t=4.889,p<0.01;高剂量组:t=4.677,p<0.01)和TrkB蛋白(低剂量组:t=5.535,p<0.01;中剂量组:t=4.827,p<0.01;高剂量组:t=4.262,p<0.0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6)IBS-D粪便肠道菌群呈多样性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主要菌群,各组的菌群组成在门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中剂量组肠道菌群丰富度与正常对照组最为相似。IBS-D模型组中的真杆菌、粪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004、葡萄球菌、嗜冷咸海鲜球菌和肠球菌明显增加而毛螺旋菌科、纽链瘤胃球菌、粘液螺旋菌和厌氧菌均显著减少(p<0.05)。中剂量组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真杆菌、粪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004和嗜冷咸海鲜球菌显著减少(p<0.05),而毛螺旋菌和厌氧菌增加(p<0.05)。中剂量组中乳杆菌、毛螺菌科、瘤胃科等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的网络密度高于IBS-D组。中剂量组细菌种类变化较大,如毛螺菌科和瘤胃球菌,相关系数为0.69;瘤胃科和柔嫩梭菌,相关系数为0.58。结论:(1)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肠道功能明显异常,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上述肠道功能异常,且与剂量高低相关。(2)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型IBS-D大鼠肠道敏感性明显异常,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上述肠道敏感性异常,且高剂量加味交泰丸对于大鼠最大耐受压力阈值的改善能力最强。(3)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型IBS-D大鼠促炎-抗炎平衡失调,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上述促炎-抗炎平衡失调,且高剂量加味交泰丸对于大鼠TNFα、IL-6和IL-4的改善能力最强。(4)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体内BDNF/TrkB通路异常激活,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明显改善BDNF/TrkB通路异常激活,且高剂量加味交泰丸改善能力最强。(5)心肾失交兼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和功能失调,加味交泰丸治疗后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的产出,并与IBS-D形成相关肠道菌群网络,进一步阐述肠道菌群在IBS-D发生、发展、治疗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艾灸治疗肿瘤,是当代针灸临床的新课题。如何运用艾灸治疗肿瘤,以往实践多关注于肿瘤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对于肿瘤瘤体影响鲜少关注。本研究将以乳腺癌为例,以临床观察艾灸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为起点,通过设计实验研究艾灸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瘤体生长抑制的影响,并从肿瘤微环境和免疫调节角度探讨艾灸抑制瘤体生长的免疫调节机制,旨在进一步探索“灸治肿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
目的明确在B超引导下不同层次穴位埋线对女性腹型肥胖疗效的差异及排便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以女性腹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中医胃热湿阻型共105例,按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分为深埋线组(35例,脱落2例)、浅埋线组(35例,脱落4例)和假埋线组(35例,脱落7例)。三组的埋线穴位相同,腹部取中脘、关门、天枢、带脉、关元、水道;四肢取曲池、丰隆。在B超引导下,深埋线组将线体埋置
目的观察清络痛痹方治疗阴虚络热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7/Treg细胞失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RA的可能机制。为清络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阴虚络热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清络通痹方组(治疗组,30例)及甲氨蝶呤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研究目的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出现焦虑症、抑郁症或合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者非常多,这与患者因疾病引起的不适症状、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均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中,郁责之于肝,郁证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故我们认为pSS以肝阴(血)不足、肝失疏泄为主要病机,提出以滋阴疏肝为治疗大法,运用一贯煎加减方治疗pSS阴虚肝郁证患者。本研究:1.在从肝论治,滋阴疏肝理论指导下运用一贯煎
目的本论文将导师赵英杰教授多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其研究和总结的部分,主要是赵英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此研究以赵英杰教授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挖掘其辨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独特方法,使其能够在中医药领域里,指导后学者通过“病证结合”,利用专方贯穿疾病全过程使用。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1.1.整理古时医学圣贤及不同朝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
研究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分析,总结邹燕勤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对邹老治疗慢性肾衰的核心处方进行研究,探析处方的作用机制,阐释处方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实践提供积极参考和有效指导。研究方法(1)收集整理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邹燕勤教授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诊治慢性肾衰的病历资料,严
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的学术思想。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加坡及南京地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比两地治疗思想的异同。3.通过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以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消渴性肾病提供诊疗参考,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1.基于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治疗糖尿病肾病(消渴
目的1.进行芪葵颗粒诱导的imDC干预初始T细胞的1型糖尿病(T1DM)相关NOD小鼠的体内实验,阐明芪葵颗粒通过诱导生成imDC(1)促使T细胞向Treg分化,上调抑炎因子IL-10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恢复Th17/Treg平衡;(2)导致T细胞克隆无能,无法分泌IL-2,从而建立免疫耐受,是其发挥预防和减轻T1DM的作用途径和有效机制。芪葵颗粒调节免疫作用机制的阐明,为芪葵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客
一、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高,在现代医学标准治疗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恶性事件。炎性损伤、氧化应激是心肌梗死重要的发病机制,但目前并未有针对性药物。细胞凋亡是心肌细胞坏死的重要形式,也是心肌重构的启动因素。因此早期延缓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治疗心肌梗死机制有待揭示,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证实益气活血方治疗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基础试验探讨其治疗机制。二.研究方法1.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