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肾病(chronic renal disease,CKD)临床上常表现为出血倾向和/或血栓形成,其原因与凝血与纤溶的异常有关。不同的肾脏疾病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理,其血栓形成的机制也各异。许多研究表明,肾脏疾病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VWF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 cleaving protease,VWF-CP)密切相关。VWF-CP是最近发现的一种金属蛋白酶(也称为ADAMTS13),它是血浆中降解VWF多聚体的主要蛋白酶,通过调节VWF的分子大小从而调控其与内皮下胶原和血小板的粘附能力。该酶在肾病的病理生理意义尚不明确,是否参与各种肾病的凝血还不得而知。通过我们对常见的各型CKD患者血浆VWF-CP活性及VWF水平进行检测,探讨了CKD中VWF-CP变化的规律及VWF-CP在CKD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NKF)制定的K/DOQI标准而确诊的各型肾病患者184例,男90例,女94例,狼疮性肾炎1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5例,慢性肾炎38例,糖尿病肾病45例,慢性肾衰45例,肾移植病人12例。同时选取健康献血员或健康体检者共40例为对照组,我们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residual-collagen binding assay,R-CBA)测定血浆VWF-CP活性,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标本中的VWF:Ag,采用t检验及q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型肾病患者血浆VW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肾病综合征和狼疮性肾炎(LN)升高最为明显;而各组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狼疮性肾炎组下降最明显,其次是肾病综合征组。2、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1周及2周其血浆VWF和VWF-CP活性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三者之间比较)。而LN者经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CTX)或霉酚酸酯(骁悉)治疗8周后复查:血浆VWF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比较),而VWF-CP活性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3、结果显示CKDⅡ、Ⅲ期的血浆VWF-CP活性显著低于CKDⅠ、Ⅳ、Ⅴ期(P<0.05),CKDⅠ、Ⅳ、Ⅴ期之间差别不显著(P>0.05),而血浆VWF含量差别不显著(P>0.05)。4、18例LN患者中Ⅳ型LN患者血浆VWF显著高于Ⅱ型及Ⅲ型,而VWF-CP活性显著低于Ⅱ型及Ⅲ型,Ⅱ型及Ⅲ型患者两指标无显著区别。血浆VWF-CP活性膜性肾病(MN)组均显著低于IgA肾病(IgAGN)、微小病变(MCD)及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组(P<0.05),而后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血浆VWF含量在MN组中稍高,但MN与IgAGN、MCD、MsPGN组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5、各型肾病患者血浆VWF含量增高与血浆VWF-CP活性水平降低呈负相关(r=-0.73,P<0.05)[结论]1、狼疮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患者VWP-CP活性降低最为明显,在这两类患者中又分别以Ⅵ型LN和MN型肾病综合征患者VWP-CP活性降低最为明显。2、VWP-CP活性水平与肾病病理类型有关。3、相应的治疗有助于VWP-CP活性的恢复。4、VWP-CP的变化与肾功能关系不明显。5、各型肾病患者血浆VWF含量增高与血浆VWF-CP活性水平降低呈负相关。VWP-CP可能参与慢性肾病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作为判断慢性肾病病情与预后的新的指标之一,也是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