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國佛教研究領域,由於種種原因,以往對佛教儀式的關注較少。本文從齋供儀式的角度,結合田野調查,挖掘佛藏經律、敦煌遺書、俄藏黑水城遺書以及傳世佛教儀軌文本中的相關材料,認真解讀,分為道安三例、唱導、水陸法會、預修齋供等若干專題,考察研究了從佛教初傳到南宋時期,中國佛教儀式的發生、發展和演變,對中國佛教儀式進行了全新的探索,提出了以下重要觀點:一、中國佛教儀式分為修行儀式和齋供儀式兩大類。齋供儀式是齋僧的不同表現形態,是齋僧過程中僧人和施主互動的產物。是否包括齋僧這一程序,是判斷一個佛教儀式是否是齋供儀式的標准。二、道安三例與中國佛教齋供儀式的形成有密切關係。道安三例中的齋供儀式大致可包括行香唱讚、安佛設座、誦經轉讀、講經論義、布薩懺悔等内容,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考釋,在此基礎上對什麼是齋講作了解讀。附帶還考辨了敦煌遗書中的論義文和《受八關齋戒文》。三、齋供儀式離不開唱導。唱導是齋供儀式的核心,包括宣名致禮、昇座說法和辯齋意等内容,並有相應的文本存世。宣名致禮和昇座說法時,一唱一和是唱導的重要標志。佛教文獻中的咒願、達嚫、行香咒願、歎佛咒願、表白、莊嚴、迴向、發願等不同的名稱,在齋供儀式背景下,它們與齋意同義。敦煌遺書中的齋意文雖有不同名稱,但實為同類文獻。一篇完整的齋意文,均有大致相同的結構,但這種結構並不固定。俗講是唐、五代時期一種在三長月舉行的勸人施財輸物的特定佛教法會。就儀式程序和話本而言,俗講與齋供儀式沒有區別。判斷一種佛教儀式是否是俗講的標准,是看其是否在三長月勸人輸財。四、齋供儀式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但齋供儀式的分類與其儀式程序並不完全相對應。本文主張,齋供儀式根據齋意可分為讚歎佛德類、慶皇猷類、慶讚功德類、薦亡類、祈禳類、受戒類和綜合類。根據儀式程序的内容,則可分为設齋供僧類、講經說法類、受戒類和綜合類。現存材料表明,不同人記述的同一種齋供儀式,由於視角不同,其儀式程序不盡相同。五、無遮大會是大型齋僧捨施法會,是佛教齋供儀式的代表。從唐代後期開始,無遮大會又被稱为水陸法會。就其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來說,水陸法會興起於梁武帝時代,在唐末五代出現了《壇法儀則》等數種儀式文本,在宋代相繼出現楊鍔、宗赜、蘇軾、祖覺和志磐等人编制的水陸儀。就儀式文本内容來看,水陸法會有一個從齋僧向施餓鬼轉變的趨勢。從具體操作程序來看,水陸法會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但有相應的功能和相應的配置。如大足石篆山石刻,就是配合舉行水陸法會而專門刻鑿在石頭上的水陸畫。在新资料的幫助下,楊鍔等人的《水陸儀》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我們對水陸法會亦有了全新的認識。六、預修類齋供儀式與宋代以後中國佛教齋供儀式新格局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唐末出現的《十王經》和《受生經》,通過強調預修齋供儀式的功德,尤其是宣傳受生寄庫思想,在信衆與僧侣之間建立起了割捨不斷的聯繫,既彌補了齋供儀式由施僧食向施餓鬼食轉變所留下的空缺,又變相地促進了齋供儀式的發展,為近世佛教深入民間並融入中國社會各階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