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性最初是一个美学范畴,指艺术作品的特质之一,即欣赏者可以对其内涵有多种理解。不久,这个范畴被应用到诗歌批评中,从此成为一个文学概念。开放性从美学到文学身份的过渡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至七十年代早期。受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身份确立的启发,本文作者开始着手解决关于中国文学中是否缺失此概念的疑惑。令她惊喜的是,中国历代文学家和艺术家从未忽视过开放性的存在,相反,他们在艺术实践和评论中赋予它相当的重视。 开放性在不同艺术形式间的跨越与联系方面功不可没。例如,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常被形容为富有“诗情画意”,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开放性在中国艺术认知中的地位。在这种认知前提下,作者开始搜集历史文献资料以证明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中早有文学开放性的身影。在论证中,作者发现了许多表达开放性的相关思想和术语,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同时,作者也逐渐意识到纯粹的理论研究不能达到预期的论证效果。 鉴于这种可能性,在论述开放性在中国古诗中的使用及艺术效果时,作者也引用了不少例子加以说明。这些例子意外地启发作者另辟一章,对开放性的具体实现手段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分析。 就论文内容和结构而言,分为五部分,中间三部分是核心所在。第一个核心部分提供了与论述主题相关的中国古诗的基本知识,为以后论证作好铺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