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胸腺核苷、氨甲蝶呤以及5-溴尿嘧啶核苷同步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以染色体核型,G-、C-带和Ag-NORs 技术,对德国肉用美利奴、南非肉用美利奴、道赛特、萨福克、夏洛莱、考力代、南×(夏×考)杂种羊和小尾寒羊8 个种群绵羊共32 只羊(每个种群4 只,公母各2 只)的染色体核型及其似近系数聚类,G-带、C-带,以及Ag-NORs 多态性聚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 个绵羊种群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54,公羊核型为54,XY;母羊核型为54,XX。26 对常染色体中,1-3 号染色体为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4-26 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 染色体为最大端着丝粒染色体,Y 染色体为最小中着丝粒染色体。测量染色体长度,计算相对长度,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绵羊各常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性染色体进行Duncan′s 多重比较,种群间X 染色体差异较小;Y 染色体种群间不但存在形态差异,且在相对长度上差异极显著(P<0.01),这与品种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有关。按核型似近系数λ的大小进行聚类,采用DA/NJ 法绘制聚类图。将8个种群按亲缘关系或培育程度分为四大类,小尾寒羊为最原始类型,其次是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南×(夏×考)杂种羊、夏洛莱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和道赛特羊为高度选育类型,萨福克羊和考力代羊是处于相近水平的中间类型。G-带分析表明,绵羊各种群间除Y 染色体以外的所有染色体对的带型基本一致。根据8 个种群G-带带型共同特点,绘制了绵羊染色体G-带带型模式图,共计带纹329 条(n)。C-带分析表明,阳性带分布于所有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另见萨福克公羊的1 号染体近两端表现插入性C-带;X 染色体均呈阴性,Y 染色体除德国肉用美利奴公羊呈阴性外,其它种群呈阳性。C-带分布的部位虽然相似,但其形状和大小在种群间具有多态性。绵羊Ag-NORs 位于1、2、3、4、21、25 号染色体上。萨福克羊1 号染色体两臂上除着丝粒银染外,其长臂近端也有1-2 个Ag-NORs。X~2独立性检验表明,绵羊Ag-NORs 分布频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同时对Ag-NORs 的分布频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D_S/NJ 法绘制聚类图。另外,还观察到三倍体、四倍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等正常绵羊体细胞染色体畸变类型,这些畸变类型的频率除道赛特较高外,其它种群均较低。SCE 仅见于南×(夏×考)杂种羊.